节假日,岜沙苗寨热闹场面(张琪摄)
居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依靠自然生存,人在自然里与自然共处。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地,贵州乡土社会蕴含着生态文明智慧。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苗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走进岜沙苗寨,古树成荫,满目苍翠,鸟鸣声声,空气清新湿润。
岜沙,苗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如今,全村户人。
“茫茫的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繁衍。”岜沙苗寨的老人介绍。所以,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和护树,祖先制定有十分严厉的寨规:乱砍伐一棵树木要罚“三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
无人机在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拍摄的云雾缭绕景象。(吴德军摄)
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
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顺或者家里突发变故,父母就带着孩子来到自家的先祖墓穴向的大树祭拜,祈求祖先庇护并消灾解难。
到这个人死后,其子孙就砍下这棵“生命树”做成棺木装尸下葬,然后在墓穴上又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这一奇特的丧葬习俗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文化”。
在岜沙,树文化无处不在。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拥有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
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人从不滥伐树木。
年,当时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重,岜沙人将一棵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为了纪念,他们在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岜沙芦笙节(张成文摄)
正是岜沙人这种“敬畏自然”“自然崇拜”的生态理念和朴实的生活方式,孕育、养护出苍翠茂密的森林,岜沙苗寨曾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
如今,岜沙苗寨森林覆盖率达93.4%。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远柏
编辑刘苏颉
编审谢巍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