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澄江抚仙湖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想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五百年前,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望海潮·抚仙湖》中这样描述抚仙湖。 9月17日,由云南日报和云南省澄江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请蓝天作证 邀碧水赴约”——全国党报媒体走进澄江活动正式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贵州日报等20余家全国省级以上党媒记者齐聚澄江县抚仙湖畔,走进诗中的世界。
采访团
澄江,地处云南中部,素有“生命摇篮·山水澄江”的美誉,提起澄江,就不得不提抚仙湖,抚仙湖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也是中国内陆湖中最深、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贫营养湖泊,蓄水量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质的91.4%,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 长期以来,随着抚仙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入湖污染负荷不断加剧,入湖污染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承载力,对湖水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如何保护好抚仙湖,守好全国人民的大水缸?以建设生态调蓄带和生态湿地为引领的多管齐下治理机制,是澄江给出的生态答卷。
位于抚仙湖北岸的生态调蓄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走进位于抚仙湖北岸的生态调蓄带,一副优美的画卷缓缓展现在记者眼前,这条由生态净化河道和两岸绿化景观带组成的生态调蓄带,项目总长7.8公里,位于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北米范围内,规划面积约.05亩,总调蓄库容量为45.3万立方米。 “抚仙湖流经区共有17万人口,其中北岸居民达12.2万人,北岸入湖河流有50余条,整个抚仙湖70%的农业面源污染来自于北岸。”据澄江县水利局局长张毅介绍,要保护好抚仙湖,北岸成为治理重点。
北岸生态调蓄带是集“截”“储”“调”“回”“净”于一体的生态项目,即截污功能、储存低污染水和初期雨水、统一调配平衡河流水资源、低污染水回用灌溉和处理回用、净化功能。生态调蓄带的建成,给抚仙湖增加了一条保护带,有效守护了抚仙湖的水质。 与生态调蓄带共同形成抚仙湖截污屏障的,还有在建的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为了进一步保护抚仙湖,澄江县在抚仙湖北岸实施‘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工程,将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下村落、企业全部搬迁、农田全部清退,建设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公园工作人员曾靖雯告诉记者,项目规划总面积约1.3万亩,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截留抚仙湖北岸流域内污水,实现中水完全回用,可有效削减项目北岸区域内居住群体产生的生活污染物、农田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调蓄带和生态湿地建成投用后,每年将减少约万立方米污水进入抚仙湖,有效守护了抚仙湖的水质的同时,其景观效应也让居民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生态调蓄带和生态湿地建设仅仅是澄江保护抚仙湖的重点工作之一,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为全面推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十二五”期间,澄江县累计投资35亿元实施了生态修复、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5大类30个项目。
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十三五”以来,澄江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施一系列抚仙湖保护治理措施,年重点实施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一次性“森林抚仙湖”建设、一次性截污治污全覆盖,“三个一次性”工程。抚仙湖总体保持I类水质,被纳入全国首批8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入选国家重点支持生态良好湖泊名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浴凫未起归帆远,钓艇初回拂浪轻。日影渐随西日淡,前峰浮动月华生……抚仙湖畔,蓝天碧水,五百年后的今天,通过澄江人精心的治理,曾经诗中的画卷得以重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范力
编辑王迟
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