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贾伟《玉溪日报》记者蒋燕马兰

现如今,村民靠着种植柑橘,过上“五子”幸福生活:种下橘子、赚到票子、供出才子、盖起房子、买回车子。

秋收时节的下拖卓小组,满山的柑橘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果子,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树下,橘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称重、装车。一筐筐柑橘,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下拖卓小组,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有51户人家人,其中彝族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寨。此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现如今,村民靠着种植柑橘,过上“五子”幸福生活:种下橘子、赚到票子、供出才子、盖起房子、买回车子。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致富村。

抓住了产业发展的两个“牛鼻子”,

解决了种植和销售问题

谈及眼下的小康生活,下拖卓小组村民白兵感叹地说道:“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现在都成真了。”

然而,在过去,由于人均耕地少、交通不方便、增收难度大,下拖卓长期笼罩在贫困的阴影之下,呈现“两差一低”的现象: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差、村民收入低。

“有女莫嫁拖卓村,隔河过水过不成。”一句顺口溜道尽当时村民的无奈与辛酸。

穷则思变。依托种植柑橘发展绿色产业,村民们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

在下拖卓居民小组组长白云书看来,柑橘的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种植,主要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两个“牛鼻子”——科技与合作社,解决了种植和销售问题。

三分栽种,七分管护。在种植方面,村里积极寻求各级科技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与早熟柑橘示范基地合作并建立柑橘种植实训基地,示范带动柑橘新品种引入、试种、推广,大力开展栽种技术培训。

而在销售方面,村里与辖区内的锐丰果业、远达合作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解决收购难、卖果难、卖果远难题。

可喜的是,就在今年,村民白兵的50亩“金秋砂糖橘”还没落地,就已被江西客商订购一空,50万定金已经打到了他的账户上。“因为早熟、质优,单价达9.5元每公斤,产量预计有吨,可实现收入近万元。”种出“金疙瘩”,白兵笑得合不拢嘴。

截至年底,下拖卓小组种植柑橘余亩,产量吨,销售收入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3万元。村里51户人家盖了新房,很多家庭都买了轿车、摩托车,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就有七八个。白云书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像蜜橘一样甜。”

▲在管理果园的白兵,希望今年有个好丰收。图/沈阳

干群齐心协力、

共建美丽家园的氛围已在下拖卓蔚然成风,

并成为华宁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

有了产业做支撑,下拖卓小组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短板。按照“拆、管、建、种”治理方式,围绕“小桥、流水”生态宜居村庄,先后开展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庭院改造、灯光亮化,新建彝族文化广场、生态长廊、科技文化活动室、公共活动广场、体育健身场所等一批民生工程。

此外,在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村里实行包绿化、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的门前“四包”责任制,不断强化保洁员管理、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以保障村庄的整洁和美丽。

走进下拖卓,路面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随处可见以柑橘为原型设计而成的吉祥物——小朵洛(注:彝语,意为吉祥如意),憨态可掬,甚是喜人。

对于村寨一天天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白云书表示,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以及全体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他说,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谁家的地被公共项目占用,村民们都会通情达理地让出来”。

环境变美了,乡风文明也跟着“美”了起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付诸实际行动全力支持。

如今,干群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的氛围已在下拖卓蔚然成风,并成为华宁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幅村庄美、村民富、民风淳的

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白兵的身上有两个标签,除了种植户以外,他还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在他的眼中,家乡的老彝寨、柑橘树、曲江水是自己笔下最美的画作“万亩橘园围绕彝家村寨”。

徒步爬到山顶上的森林木屋民宿体验区,这里空气清新,视野宽阔。站在观光阳台放眼望去,万里晴空,乡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下了山,沿着生态长廊来到文化广场,白云书指着旁边的一栋建筑说,冲澡的地方都建好了,接下来,村里准备利用曲江的天然河道开展漂流运动,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

田园变公园,村寨变景区,好环境不仅带来了好发展,还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逢节假日,橘园观光体验、烧烤区、垂钓区、农家乐都要提前预订。

“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可以跟着彝族小调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好不快乐!”昆明游客吴春久说。

打好“彝”“橘”“山”“水”“游”五张牌,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下拖卓小组积极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旅游”新动能。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既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难题,同时还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谈及村里发展旅游,白云书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未来,白云书充满期盼,家里的两栋大房子,他准备装修出一栋做民宿。同时,他也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下拖卓的娃娃们不用离开大山,日子也能过得越来越滋润。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村还是那个村,只不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离开时,回望下拖卓,一幅村庄美、村民富、民风淳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原文刊载于年第18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云南省华宁县华溪镇下拖卓小组:蜜橘甜甜奔小康》

□《民生周刊》记者贾伟□《玉溪日报》记者蒋燕马兰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