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一个曾经的贫困村,从普遍“等靠要”到50多岁的村民都主动出去打工,这几年干旱缺水,有村民便想出种耐旱花椒的主意,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3年内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通往泥母猪小组的盘山公路1月19日上午,我们驱车从澄川线尖山丫口岔入通往泥母猪小组的盘山公路,黄白相间的标线在新铺的柏油路面上十分醒目。山风拂面,凛冽而清新。对面尖山壁立千仞,人随车一路盘旋而上,微微眩晕。公路护栏在阳光下闪着白光,如一条银龙直上山顶。约20分钟后,一片宽阔的广场和成排的楼房进入视线,令人豁然开朗。这就是澄江县龙街街道禄充社区泥母猪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点。禄充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正雄全程见证了泥母猪小组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在家靠电灯(墙壁烟熏火黑,白天也要点灯),出门靠水鞋,吃饭靠低保,住房靠扶贫。”这是张正雄总结的整村搬迁前的泥母猪村的状况。村民的住房“我们原来住的是土基房,村子道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泞,必须穿水鞋才能出门,现在搬来这里住上了砖房,道路变成了水泥路,日子是越过越舒适了。”在广场晒太阳的村民谢国亮笑着告诉记者。泥母猪小组原址位于自然斜坡上,土体松散,地质灾害隐患多,威胁村庄安全,搬迁迫在眉睫。于是,泥母猪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于年9月启动,年底23户58人全部搬迁住上平米的新房子。据了解,泥母猪小组搬迁项目属于扶贫、地灾、整治村“三合一”搬迁项目。搬迁采取“统筹联建、边拆边建、集中拆除”的原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场地平整、挡墙工程、安置房建设、公房及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广场、公厕、垃圾房、绿化、亮化工程、老村子拆除及复垦等。目前,远远看去,原址的老房子已经拆除,恢复了绿色。配套公厕易地扶贫搬迁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搬迁只是起点,搬来了如何脱贫致富才是关键。泥母猪村交通闭塞,水源匮乏,村民靠天吃饭,贫困程度较深,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随意性强。“扶贫基础设施要保障,但贫困户扶志扶智才是关键。”禄充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正雄说,“如果只吃低保,只会越吃越馋,越闲越懒!”因此,多次组织开展扶志教育培训会,将党的政策传达到每位村民,提高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多次组织建档立卡户开展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能拥有一技之长,自主创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启动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张正雄每周都要到泥母猪小组,每家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这些年来,我想明白一件事,帮扶困难群众,不仅是政策上、金钱上的扶持帮助,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心支持。”张正雄感慨地说。目前,由组长、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澄江范围内承揽项目打短工,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实现了23户58人全部脱贫,仅外出务工一项就实现全村人均收人元。经过3年的努力,村民普遍转变了观念,连50多岁的人都自愿出去打工了。顾朝林的家48岁的村民顾朝林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家紧挨着广场,一进门就是一台双开门海尔冰箱,“儿子说要买就买台好的,便宜的经常坏,修着麻烦。”他说。他告诉记者,“在景洪包地不好干了,现在村子建设得好,就想回来栽绿花椒。”顾朝林在外地时见到绿花椒可以卖到80块一公斤,灵机一动,虽然山里缺水,但花椒耐旱,可以试种,便带了点种子回来,等过了年就撒籽。”“平时我们都在外面打工,要过年了回家来打扫下卫生,买点年货准备过年,今年能过一个丰收年了。”谢国亮说。张正雄经常提醒泥母猪小组村民,别人帮助过自己,要永远记得,要懂得感恩。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满满三页纸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泥母猪小组接受帮扶的情况,32家帮扶单位及组织帮扶了多少资金,做了什么事,一清二楚。正是各方的共同努力,现在,泥母猪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安居乐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玉溪日报记者蒋跃许潇文李冉编辑:王鹏审核:杨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