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语中,“加”是树的意思,“鲁”则代表叶子。据说,一千多年前,一支苗族人由中原一带迁徙到现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的大山深处,就此繁衍生息,“加鲁村”也寓意为远走他乡不忘根。近年来,为了摆脱贫困,外来定居的村民选择用多种方式“走”出去。

腊月的午后,吃饱的大猪懒洋洋地趴在地上,时不时哼唧两声。小猪们活力十足,在猪圈里嬉戏打闹,十分欢快。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加鲁村的这座养猪场成立时间不久,但名气却不小。猪场老板柴世辉说,他们是生态养猪,用猪菜喂养出来的猪肉,肉质鲜嫩香醇,口感好。“现在是供不应求,从江县城的餐馆和我们当地的老板都来要我的猪,说我的猪肉很好卖!”柴世辉说。

其实,猪场的建立很偶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家没法出去务工。闲在家里不是办法,怎么在家乡挣钱呢?柴世辉在外打工增长了见识,知道猪肉价格上涨,他想到了可以在加鲁村养猪,“大家也没办法出去,我就想带个头,带着大家养猪。”

知道了柴世辉的想法后,贵阳公路管理局驻加鲁村第一书记王梓帆有点犹豫。选址、做排污、买猪种,全部弄下来估计要60万元。这笔钱,是柴世辉一家六口在外打工十年的积蓄。“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慎重的。虽然他的条件在村里相对好,但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打工的农民,攒的钱都是血汗钱。”

在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柴世辉还是决定要做这件事。就算是赌一把,他也想带着村里一起富,“我也想过有风险,但有风险也要做,不能一直等下去。当时我就想,亏了我就再出去打工嘛。”

在品种的选择上,他们也下了一番苦心。王梓帆请了村里有养猪经验的村民来交流经验,邀请镇上的技术员进行培训。并且,带着柴世辉出去跑了几家养猪场,实地进行调研。“做这个产业,不是现在养几十头、上百头就完事了,还有后续我们怎么发展的问题。我们选了白猪和从江小香猪,通过生态养殖,白猪产量高,可以单价低一点来抢占市场。本地的特色猪可以做高端一点的产品。”王梓帆说。

就这样,柴世辉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60万元,召集了10个合伙人,一起在加鲁村建起了养猪场。11个人的团队,大家的作用与分工却不同。不同于柴世辉的出资,合伙人的作用更多将体现在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上。王梓帆说,他们村的养猪产业不仅是要发展起来,而且要能走得长远,所以在产和销上进行了先期布局,要形成一个闭环。

王梓帆说:“第一,如果市场的需求量高了,我们要增产增量,就要再次投入资金。这10个贫困户他们可以利益政策,贷特惠贷来补充资金。第二,产量保障以后,柴世辉的身份又要转变了,到时候他肯定是对接市场的这一块。”

为了让猪场启动有底气、发展有信心,王梓帆给了柴世辉一个承诺,只要保证是生态猪,如果卖不出去,他们单位也会保底收购。最开始,老柴是骑着三轮车在周边卖猪肉。现在,名气闯出来了,别人订猪都是直接给他打电话,单价更高。

从去年三四月份到现在,柴世辉的猪场已经出栏50多头肉猪,猪场里还有12头种猪,一年赚了三十万。现在,他还在村里请了六个人来工作。

今年是王梓帆驻村的第六个年头,他说年到加鲁村时的场景历历在目。逗鸟、酗酒和晒太阳,这是原来他发现的村里年轻劳动力的爱好。迷茫、黯淡和无助,这是原来他在村民眼中看到的样子。通过五年的精准扶贫,年轻人们开始走出去打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加鲁村村民的眼中,更多的是光亮,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脱贫致富的火焰要燎原,致富带头人的眼界和眼中的光就是星星之火。这一帮敢干、想干、能干的年轻人回来了,带来了农村的内生动力。他们才将是加鲁村永不撤退、脱贫致富的攻坚队。”王梓帆说。

记者:杨晓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