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华宁县在示范创建中以产业带动民族地区发展,柑橘产业、陶瓷产业发展兴旺,为民族地区群众的致富增收提供了保障。
华宁陶产业既传统又现代,如今渐焕发活力,壮大和发展华宁陶产业,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致富增收途径。
华宁县华溪镇的甫甸社区靠种植柑橘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范本,如今甫甸社区正依托自己的民族风情、柑橘产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在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实践助推着华宁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华宁的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龙兴刚
李仁和,现在是华宁县锦窑陶艺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曾经是一名华宁城关社区农民的他,没想到自己的“手造”作品会在青岛的农民手造大赛中获得金奖,也没想到因为华宁县推进的“民间手造”项目,让他从此走上了制陶之路并沉醉其中。
李仁和现在的理想是,通过认真学习,以后能烧制出属于自己的更优秀的陶艺作品……而他,只是华宁县接受陶塑技艺启蒙的一千多名农民中的一个。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已有多年的烧制历史,是云南独具魅力的名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它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为了让华宁陶在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华宁县按照“做大做精华宁陶瓷文化产业”要求,打造“三区一都”,坚持“出精品、造品牌、广宣传”的思路,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华宁陶瓷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华宁县共有制陶在册企业、工商户73户,从业人员人;年实现陶瓷文化产业产值7.4亿元,同比增长19.4%。
在华宁,一座座华宁陶的窑火,正点燃着发展的希望……
承载着各民族交往记忆的华宁陶
宁州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大为,是汪氏制陶的第二十八代传人(汪氏即最早到华宁来制陶、烧陶的几家人之一),其父为华宁制陶名师汪培祖,其母李自轩为华宁陶卓越的陶作家。这样的家世传承,使他对华宁陶的过往认识深刻,他说:“华宁陶,曾经在边疆民族地区起到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作用,从彝族地区的烤茶罐,到傣族地区的建筑;从昆明的官渡古镇到丽江古城、大理崇圣寺三塔,都有华宁陶的青砖灰瓦。父亲辞世前,曾经对我说过,不能让华宁陶的窑火熄了,这成为了我延续和传承华宁陶的动力。”
华宁,至今还流传着“新兴(今玉溪)姑娘河西(今通海)布,宁州陶器烧得绿”的民谚。华宁地处滇中高原湖盆区的南缘,从历史延续到当下,和各地少数民族人民常有商贸往来,华宁陶也被云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使用、所热爱,华宁陶匠人、企业会根据少数民族客商的要求专门为其制作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华宁陶,所以现在的华宁陶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特色,既传统,又现代,是能够代表玉溪的风物特产之一。
在用陶人那里,根据自己的喜好、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购买陶、定制陶、使用陶,所以华宁陶“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被广泛使用。华宁陶有厨房里的碗、碟、腌菜罐等,也有古建筑上使用的琉璃瓦等,还有文人雅士使用的笔筒、砚台、摆件等文房用品,这是华宁陶在用途上的分类。陶器上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陶饰比比皆是,这些华宁陶的纹饰、图案同样也寄托了各族人民对富裕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宁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王文华说:“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造就了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华宁陶作为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要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随时代而动。”
传承中创新的华宁陶
“把彝族绣片烧制到陶器上”——这是华宁县宁州舒氏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舒文照正在力推的产品之一。彝族古朴而独具魅力的刺绣文化,与华宁陶器独有的云南器形风格相结合,让这一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据舒文照介绍,多年来,舒氏陶艺研发了种特色釉,成功制出失传多年的古釉和℃的亚光黑陶,极具鲜明地方特色和古朴艺术风格的陶器广受好评。企业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长为总产值万元的知名文化企业,获得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称号。
华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30.6%,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深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为推动发展,华宁县调整充实了华宁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细化设立了五个工作组,并由相关县级领导任组长,形成了全县上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推进华宁陶瓷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组建了华宁陶瓷文化产业服务中心,统筹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陶文化、大力发展陶产业的良好氛围。围绕在全国打响“中国华宁陶”品牌的目标,编制完成《华宁国际陶都建设年工作计划》和《华宁县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年)》,规划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创业园、陶瓷建材产业园、碗窑国际陶艺村、华宁陶博物馆、陶瓷文化特色主题街区、国际艺术创意小镇,着力打造“两园一村一馆一街一镇”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华宁陶瓷文化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董丽波说:“华宁陶个性丰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就如同各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样。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华宁陶,一定会给华宁的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
点燃发展希望的华宁陶
“成就十二生肖华宁陶民间手造陶塑,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它让我的陶艺生涯更接地气。它起始于甸尾失地农民手造活动,正在延展、提升为影响力更大的华宁民艺运动,期待它唤醒华宁几百年历史的陶塑民俗。”陶艺家、华宁锦窑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红锦说。今年,距离她的锦窑入驻华宁甸尾社区已6年,作为云南“文人陶”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华宁陶艺作品备受市场推崇。
华宁县民间手造陶塑项目启动于年6月,由华宁锦窑陶业有限公司在甸尾社区甸尾村发起,同年华宁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的华宁县民间手造陶塑项目领导小组,推动项目的延展和纵深发展。年3月,华宁县政协成立民间手造推动项目课题组。
华宁县民间手造陶塑是一个“以艺带农”的乡村振兴项目,以制陶企业为主体,向以村为单位的失地农户传授手工陶塑技艺,并由制陶企业统一收购农民作品、统一施釉烧制、统一销售。实现农民的居家就业,并带动乡村的经济振兴与文化构建,以千年制陶历史为依托,开创一代工艺民俗。历时近3年,民间手造项目已经覆盖甸尾村、太平街、鸡蛋村、上村四个村落。胜美陶业、沁心陶艺等继锦窑之后成为“以艺带农”的主体企业。目前全县境内接受陶塑技艺启蒙的农民有一千多人,其中多人可以独立完成陶塑作品。农民匠人由此产生的年收入从1万到3万不等。
华宁陶,不仅是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宝库里一颗明珠,它的发展,也昭示着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未来,未来的华宁陶会越来越有味,不仅能反映和彰显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反映和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追求,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