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白马独家译诗:我居住的这地方离锦官城比较远,园中的轩榭看起来比较敞亮。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没有什么村落遮挡,所以能看到更远处的景致。清澈的江水都快与岸堤平齐了,傍晚时野树静静地开满了花朵。丝雨绵绵,鱼儿在水面悠悠地吐着泡泡。微风习习,燕子在空中轻捷地翻飞着。锦官城里住的人家有十万户,而这个地方才两三户人家。李太白曾经调侃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求工的精神。白乐天也曾经在他的一首诗里对老李老杜进行了怀念,对二人的诗篇加以推崇。这首诗叫做《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其诗如下: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由此可见杜甫在朝后期的诗坛上已经与李白齐名,而并非说是只是到了宋朝才被人作为一代诗宗。究其原因,除了杜甫品德高尚,主要还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执着。公元年杜甫来到成都以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从此他们一家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在浣花溪这一段时期,老杜的心情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草堂落成有了新家,他还经营了田亩园地,种树种麦子。他又在溪畔建了水亭子,亭子外围又做了水槛,捋须远眺,把杆垂纶,颇为自得。今天我们读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这首诗的首联“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是写诗人站在自建的水亭里小憩时的所思所望。离开了大都市,没有了那种紧张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难得的清心。自己建的水亭水榭本来不是很大,还是用茅草结顶,也就几个简单的粗一点的木头柱子撑着的顶。但是由于诗人心情愉快,觉得比大户人家的那些水榭亭台还要宽敞亮堂。杜甫乡间生活的惬意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了出来。无怪乎现代人总结出来一句流行语: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话在杜甫的生活里倒应验了。陶渊明有诗句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老杜和陶渊明一样,远离尘嚣与喧哗,陶然自乐,得到了归隐的趣味。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这一联里的江指的是杜甫草堂附近的锦江。澄江,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眺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的句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人在首联里提到了离城远而轩榭敞亮开阔,没有村落阻隔视野更加辽远,而这一联写的就是远景与近景的叠加。江澄岸少,是远眺;树幽多花,是近赏。在这样春日的黄昏里,杜甫是特别喜欢寻诗觅句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经过首联和颔联里参差交错的风景铺垫,诗人开始在这里转写眼前的水面景观了。都说杜甫作诗选字精当,这两句还真看不出任何的琢磨痕迹,大有李太白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春天里的雨是下得很小很细的那一种,润则如油,轻则如罗绮。春雨滑落到水面时丝毫惊动不了江里顽皮的鱼群。把江里的鱼称为“鱼儿”,有很亲切的感觉,可见诗人的欢喜之情。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且两联都把城居和乡居作对比,无一字抒情而处处露出愉悦之情。《水槛遣心其二》里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历代评论家对这两句特别欣赏,赞论老杜这两句里的十个字没有一个是摆设,甚得“缘情体物”,托物寄兴之妙。然而很少有人注意这一联上面的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颔联作为对首联视觉角度的开拓,已经把整篇诗的清雅幽闲的意境上提到一定层次。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句诗的意思是:锦江水面与江堤都快平齐了,远处水天一线,江岸线都快消失了。而黄昏时近江岸的春树幽幽地开满了花朵。这两句中的每一句自身都成因果:因为江水满登登的都要溢出来了一样,所以长长的岸线就变细变少了;傍晚时风静树幽,看起来野树上的花朵迷人,千花齐放,而不是“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江水满,暗示着雨水多,连绵不断。俗话说“如鱼得水”。正是由于在黄昏幽静的气氛里,江水涨了,所以才有了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般精彩的名句。关于这首《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友们有什么体会?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9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