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澄江城,在历史上曾是澄江府城。在这段历史中,澄江文庙成了当地人文蔚起的见证。由于其建筑规模宏大、壮观,堪称附近庙宇之冠,也是省内比较大的文庙之一。在这个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就来说说澄江的文庙。文庙状元桥面,斑驳的青石板记录了岁月印痕。文庙中的大成殿如果有人告诉你澄江地面上有三座文庙,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其实,在人们的印象中,澄江的确仅有一座文庙,那就是“澄江文庙”。但别忘了,今天的澄江城旧时曾是澄江府城,而它又是从旧址迁过来的。那么,除了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澄江文庙”外,在澄江这块大地上的另外两座文庙又在哪呢?这得从澄江旧府城说起。澄江的旧府城其实就是今天的旧城。历史上,澄江曾经设立过路、府、郡、县等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为澄江路,辖新兴、路南二州及河阳、江川、强宗三县。由于当时的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在治滇期间,竭力推广儒学教育,广置孔庙,而“澄江路”自然也在其中,从那时,澄江就有了文庙。元朝大德年间,修建文庙已在云南兴起。关于文庙,熟识澄江文史风貌的当地人阮学才说:“最初的文庙是在旧城,是元大德年间澄江路总管魁纳所建。那时,赛典赤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时大兴文教,至少路、府这一级都在建文庙。”明洪武十五年,“澄江路”被改称澄江府,所辖州县不变。由于旧时的澄江府城设在旧城,又鉴于旧城一带常遭水患,到了明隆庆四年,澄江知府徐可久申奏朝廷请求迁城,并得到朝廷批准,把府城迁到舞凤山麓(今澄江城)。经过一年的开工筑城,新府城于隆庆五年落成。据载,自明隆庆五年(年),迁府城于舞凤山下之后,改旧文庙为玉笋书院。新府城便无文庙,清康熙四十一年(年),任知府的黄元治为组建澄(江)阳(河阳)两级学宫,便倡议在新府城建文庙,并于当年动工,建筑规模特别宏大、壮观。说到这里,其实在澄江这块地面上已经出现了一旧一新两座文庙,那第三座呢?据了解,另一座便是阳宗文庙。阳宗古称强宗,其文庙经历代修缮得以留存。而对于建于旧城的文庙,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找到太多的描述。对于它,曾与其有过一面之缘,要是无人告知它的出处,人们大多会认为那仅是一所沧桑且凋零的老屋。旧城的文庙是土木结构,看上去它很普通,由于风雨的侵蚀,已变得破败了许多。这三座澄江地面上的文庙,在岁月的蹉跎中,有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有的则成为当地人文蔚起的标志。丹樨碑上,5条龙被刻画得活灵活现现今的文庙现今,坐落于澄江城内的澄江文庙,也就是澄江迁府城后新建的文庙,由大门、泮池、三孔石拱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组成,全部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在文庙大门前,当地老者们时常会在路边的树下纳凉,唠着家常,他们与身后文庙红色的大门形成一种庄严且和谐的景象。走进文庙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泮池和状元桥,桥上护栏共有20多个石雕,雕有龙、人物等,其石雕精美优雅,只可惜久经岁月的磨砺,这些石雕有的已经残破,那桥面的青石板和从夹缝中长出的杂草,铭刻住了时空的记忆。沿桥直行便是棂星门。它属于典型的南方式样,为三楹牌坊式重檐木石建筑,其端庄俊秀,气势巍峨,斗拱繁复,雕饰精细,寓意天门。而“棂星”就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穿过棂星门便是大成门,走过大成门就可前往大成殿。在通往大成殿的台阶上有一块丹樨碑,又叫作丹陛碑。古时,一个大型的建筑物,通常会有一座大殿,殿前有突出的台座,称之为丹樨,通常与阶梯相连。左右两边会摆放吉祥兽,如狮子、龙、麒麟等,有时也会称碑上的吉祥兽为丹樨。据澄江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介绍,丹樨碑把台阶一分为二,文武官分别从丹樨碑两旁上下。仔细看碑上刻有5条龙,正中一条较大,吞云吐雾、活灵活现,显得格外庄重,碑后便是大成殿。在大成殿前有月台。据了解,其殿高18米,五开间,进深19.5米,为土木结构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八个翼角上翘约45度。明间和次间有20道雕有龙凤的格子门,檐枋雕有龙凤花鸟走兽,雕刻工艺精美。文庙建成以来,一直是澄江学子求学的一块圣地,凸显肃穆恬静之感。澄江文庙属于府制文庙,清乾隆、道光曾重修,光绪二年(年),地方绅士、官员又捐资重修,现存的文庙即为光绪年重修的建筑群。拜访文庙,注意到其中有一石碑嵌于墙壁之中,碑上刻有范忠宣教育其儿子的一段话。在落款处写有:“延祐戊午嘉平月既望吴兴赵孟子昂书,万历丙午扶沟后学刘懋武镌石。”据查,刘懋武,为河南扶沟人,万历年间任澄江知府。此碑名为“范忠宣公忠恕碑”。有资料记载,延祐戊午年(年)嘉平月既望吴兴赵孟书画屏一堂,书法秀润劲拔,至万历丙午年(年)刘懋武将屏字镶刻在石碑上,“咸同之乱”后流落于民间,后来知府陈灿寻回重立。此碑辗转流传边陲,历经劫难而有幸得以保存至今,这是澄江文庙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澄江文庙很方正,体现的是一种严谨和正气。其中,大成殿和棂星门是文庙的主体,大成殿体现的是精神气象,而棂星门体现的是文庙的一种文化气象。从棂星门的建筑来说,主要是高大,大成殿是重檐建筑,在建筑形式上更加复杂和美观。澄江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遭了一次大劫,文庙被毁,现在所留下的文庙主体格局是光绪年间重修的,也说不清咸丰以前的澄江文庙是个什么样子。”阮学才说道。素材来源:人文玉溪作者/来源:澄江化石地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1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