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是为了与民争利,而是要为民谋利,促进共同富裕。”29岁当选村主任、33岁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刘凯觉得,“村里的工作事无巨细都得担起来,压力还是蛮大的。”

今年37岁的刘凯,现为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朱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看来,村集体产业发展是村“两委”需要谋划的重点工作。从注册济南市首个由村集体成立的人力资源公司,到布局食用菌种植产业项目,处处体现出年轻一代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富民情怀和市场逻辑。

朱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凯。

为村民找工作的公司

朱家庄村位于历城区东北部,北望黄河,南倚小清河,村民户、人。除了部分村民长年在外做生意,常住人口人左右。

年4月,在刘凯积极推动下,朱家庄村正式注册成立了济南清荷人力资源公司。这是济南市首家由村集体成立的人力资源公司。

“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我们就像个人干企业一样,想方设法跑业务。”刘凯告诉农村大众记者,“所谓的业务,就是帮助村民找工作。”

朱家庄村邻近济南东动车所,距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约10公里。凭借这一区位优势,济南清荷人力资源公司“劳务派遣”主要面向济南东站、济南机场提供服务。比如到济南东动车所从事高铁车厢保洁,工作时间为晚上7点半至11点半。年纪稍大的村民可以每天工作4小时、每月挣上两千四五百元的花销;白天上班工作的年轻人,可以选择下了班再打第二份工。

53岁的村民刘世萍为当地学校午间送餐的工作,也是村里人力资源公司介绍的。目前,他带领的团队有26个人,服务多名中小学生。“中午工作时间两小时、管一顿饭,每月能有左右的收入。”她挺知足,这个活儿“不耽误接着孙辈上下学”。

截至目前,朱家庄村已通过清荷人力资源公司安置多人就业。

“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的初衷是帮助村民就业,同时也能为村集体创收。”刘凯介绍,年,济南清荷人力资源公司在充分解决朱家庄村闲置劳动力灵活就业的同时,为村集体增收50万余元。

通过济南清荷人力资源公司,不少周边村落的村民也找到了工作。刘凯相信,“联合”就是力量,可以达成多赢。“动车所提出用工需求后,我们通过村党支部联系邻近的鲍山街道、王舍人街道的村庄,组织更多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他说,通过与周边村扩大合作形成劳务输出“联合体”,未来会把劳务服务的蛋糕进一步做大。

清荷菌业。

提前启动建设的菌种厂

村集体发展食用菌种植,朱家庄村在历城区也是头一份。刘凯当初琢磨这事,与本村在外工作的“能人”孙廷震有关。

孙廷震今年43岁,曾在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攻读研究生。自6年起,他一直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开展生态农业项目,曾获“玉溪工匠”等荣誉称号。年4月,刘凯找到孙廷震,希望他回村发展食用菌种植。久在他乡倍思亲,孙廷震也正有回家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朱家庄村发展大棚种植始于5年,主要品种是黄瓜和西红柿。15年下来,当年的大棚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而且破败不堪,大大影响到村容村貌。大棚整改!刘凯盘算得很明白:一期投入多万元,改建了大棚20个;动工之前,孙廷震已回村着手试种香菇,争取给乡亲们先打个样。

“当时计划用4年时间,最终实现发动大家都来种植食用菌的目标。”刘凯说,年,7个大棚改种羊肚菌获得成功,每个大棚单季收益达到15万元。形势变化也快,这一年秋天,历城区提出探索传统草莓产业与新兴食用菌产业轮作与高质量发展模式。

“全区草莓大棚多亩,每年总有几个月闲置时间。”刘凯解释说,“轮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1+1>2”。积极融入区里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三步走”规划,年10月,朱家庄村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提前启动建设。

“20世纪80年代村集体办过配件厂,食用菌项目厂房正是在这个老厂房基础上进行翻建。”刘凯一旦想好出手果断,决定筹资万元办菌种厂。目前,项目的基建和设备安装已基本就绪;今春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济南市最大的村办食用菌菌种基地。

朱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

水培蔬菜种植的试验棚

俗话说,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改种羊肚菌的同时,朱家庄村的大棚里也种下了茸赤松和香菇。不仅如此,年,刘凯提议,将村集体的两个大棚无偿提供给年轻村民刘宗震用来实验水培蔬菜种植,为期两年。

“刘宗震家庭条件不好,但创业的积极性很高。”他解释说,“村里希望通过扶持他搞水培蔬菜,给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新路。”

一年下来,刘宗震取得了初步成功。刘凯针对棚内规范化管理提出不少建议,希望其能够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他还承诺,如果刘宗震种植水培蔬菜成功、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植并打开市场,两个大棚可以继续供其无偿使用。

“村‘两委’给予他支持,他也要把技术和销路分享给其他村民。”刘凯笑了笑,“我们的目的还是多赢共富。”

在朱家庄村西,村民早年间自建的90个大棚,一开始就被刘凯列入大棚整改的二期计划。由于租赁合同已于年到期,村“两委”提出了两个方案——要么村集体收回,统一改建;要么村民自己改建,村里统一出设计图纸。

种植技术已掌握、菌种厂即将投产、大棚改建二期计划亦将启动……“将来我们就管好两头——向村民无偿提供菌种、为食用菌找好销路,中间由技术员靠上去指导。”刘凯表示,“希望以此契机,把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起来,让村民们多挣钱。”

根据村“两委”测算,村民承包一个大棚种植羊肚菌、轮作蔬菜,“一年挣上十来万元不是难事”。刘凯表示,推进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而产业发展不能只考虑村集体增收,也要让村民们一道更加富足。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边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