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多村是沧源县典型的佤族山地村落,据考证,嘎多大寨建寨超过年,历史比翁丁村长多年,是全县建寨历史最长的村子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佤民族传统风俗。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在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规划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年11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这一批云南省共有个村落入选。其中,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委会嘎多村位列其中。
嘎多村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的一个边境行政村,俗称来格龙,也称“月亮古寨”之地。位于乡政府西南部,西部与本县勐董镇芒摆村、糯良乡贺岭村相连,北部和东部分别与本乡单甲村、安也村相邻,南部与缅甸北部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昆马区司岗惹乡、公古乡,绍帕区永丁乡等接壤,有15千米的边境线,位于中国与缅甸和号界桩的边侧,双方以公得岭山为界,没有天然屏障,出境通道多,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澜沧江-湄公河三级支流东丁河贯穿嘎多村,水利资源丰富,位于村内、计划建设万立方米的东丁水库,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二五”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工程,已于年初动工兴建。全村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单甲乡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40人左右。
该村至今仍保留较完整的佤族传统民居,民风民俗纯朴,是佤族传统的拉木桥活动的发源地,村寨四周古蓉树遮天避日、翠竹成片,与传统村寨相得益彰,一幅林中村、画中寨的如梦景色,镶嵌在沧源的东大门,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区位和环境优势,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发展势头强劲、乡风和谐的边境村寨。
嘎多村是阿佤山区一个赫赫有名的大部落,曾经拥有许多的小部落,其范围相当于今天单甲乡的全部以及周边的部分小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嘎多作为行政村只管辖嘎多上寨、下寨两个寨子。到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刀里从糯良乡分出划归嘎多,而嘎多上寨、下寨又分出“(永)浓播”。“永”为“寨子”,“浓播”意为“石蚌潭”,“(永)浓播”意为“石蚌潭寨”。至年止,嘎多村共辖嘎多上寨、下寨,刀里和(永)浓播4个自然村。
嘎多建寨有十代人以上,寨史长达数百年,曾经是佤族地区具有一定势力的部落之一,管辖着单甲、刀更等较大的部落,有数十个小部落被纳入它管辖的麾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尽管嘎多部落已经走向衰落,但仍然属于阿佤山区远近闻名的古老部落之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明显,形成了“珠米顶”(大富有者)和“珠米牙”(小富有者)”两个特殊阶层,部落制度相对完备,国家雏形逐渐形成。
嘎多村四周林木茂密,物种丰富,禽兽繁衍不绝,生气所聚,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嘎多村四周都被山体包围,坐落在两条河的包围下的山腰上,河流交汇于村落角,远看河流像“丫”字样,体现古人“择水而居”选址理念。村落整体负山带水,坐东北朝向西南,村落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
嘎多村因村坐落位置的独特,山高林密,谷底与山峰成“V”型字样,夜间望月时间短而显皎洁,“月亮古寨”从而得名。受佤族多神教的影响,嘎多村落依山伴水,同时嘎多村落有狩猎的传统,因此,人们热爱大自然、崇拜大自然,配合自身的村居建设,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意象的格局。
月亮广场
嘎多村内主要的集散广场,广场上保留了一颗树龄为年的的大榕树,榕树在佤族人民心中是一种风水树,在很多地区佤族村落中较多,村民们称为“大青树”,常结合村落周围的风水林种植在村口,寄托了人们希望村落像“大青树”一样永久昌盛的美好愿望。它是聚落内可识别性最强的标识物,久而久之,也成了主要的集散空间。该空间为一个矩形空间,两侧分别是两栋在建的旅游接待中心建筑围合,呈现出一个较为规整的集散广场。
三棵古树名木
一棵为月亮古树是嘎多村月亮古寨的象征,另两棵位于村寨中部都是榕树。在佤族村寨了几乎每个村落附近都能见到榕树。这些古树尽管在形态上各不相同,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数千年来生息繁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者,它们甚至成为一个村寨的标志,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都不可估量。
这些树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树不论品种,都被赋予神的意义,并时常供奉一些物品。佤族寨子的神树以格树为主,这些大榕树能够提供极为舒适的树下空间供村民休息纳凉与交流。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