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9200016.html

三国良将系列之李恢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蜀汉名将,绝大多数都活跃在对抗曹魏的北方战线。蜀汉立国四十余载,历史上的南中地区并不像《三国演义》那样,自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就太平无事。恰恰相反,这一地区的大小战事仍然连绵不断。为了有效治理南中、镇抚蛮夷,蜀汉特别设立庲降都督一职,负责几乎占国土一半的南中地区军政要务。

由于南中地区面积广大,与成都距离遥远又涉及复杂的民族事务,所以庲降都督既要处理好军事事务,又要负责日常政务的管理,权力几乎相当于有实无名的州牧,是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要职,既需要军事能力,又需要政治才能,所以“都督常用重人”。

今天笔者就来为您讲述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的故事。

李恢(?-),字德昂,建宁郡俞元县(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人。实际上建宁郡原名益州郡(与益州同名),为蜀汉建兴三年()时更名为建宁。总之,李恢是地道的南中本地人。

李恢重大事件之一——千里投奔,联络马超

李恢出身当地豪族,年轻时在郡里做督邮,因为其姑夫爨(cuan,四声)习在做建伶县令时犯了法,李恢受牵连也被免官。不过南中各郡汉蛮杂居之地,官府需要依靠地方汉人大族的支持,所以时任益州郡太守董和没有执行上级命令,并未处罚爨习和李恢。

相传爨姓原为班姓的一支,东汉末年南迁至爨地,改姓为爨。爨氏一族在三国之后仍然不断发展壮大,在东晋时期爨氏实际统治着南中大片地区,这片地区上的人被称为“爨人”。

有着背后的家族力量做后盾,加上自身的才华,李恢很快获得推荐到州里做官的机会。

建安十八年(),李恢正准备前往成都赴任,恰好刘备从葭萌关起兵攻打刘璋的消息传来。李恢认为刘璋必定不是刘备对手,于是以到成都做官为借口一路通过刘璋地盘,在绵竹找到刘备。

所谓“投降要趁早”,这时蜀中战事胜负未定,李恢就从千里之外的南中赶来投奔,让刘备大喜过望。

建安二十年(),刘备兵临成都。根据情报显示,汉中的张鲁与马超关系出现裂痕,于是刘备决定派人暗中联络马超,争取拉拢过来。这个重要的任务刘备交由李恢去办。

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征调大批荆州骨干入川,对于拉拢马超这个重量级人物的行动,为何偏偏交给归降不久的李恢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李恢是益州本地人。以益州人做说客,能够宣示刘备得人心的形象,并且有利于让马超了解益州时局,增加马超的信任度。

第二,李恢是南中大族出身。南中与西凉虽然相隔遥远,但有一个共同点:汉蛮杂居。李恢与马超都是当地汉人大族,又对少数名族非常熟悉,两人这方面有共同语言。

第三,对本地人的示范效应。刘备对李恢委以重任,可以显示自己对益州本地人的信任,以此来表达刘备并不会像刘焉当年那样残酷打压本地力量,对益州本地尚在观望的大族们示好。

《三国志·李恢传》载“先主嘉之,从至雒城,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

李恢不辱使命,顺利将马超说服投奔刘备。在刘备入主成都自领益州牧后,任命李恢为功曹书佐主簿。

简单说一下,通常有功曹、有书佐、有主簿,这些都算比较常见的官职,但三者连起来则为刘备独创。笔者之前讲过,当时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天子被曹操把持,刘备、孙权自身官职级别受限,无法给部下们太高的职位。

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备进行了很多独创,例如“军师中郎将”、“牙门将”之类,级别不高但很有实权的职位。这个“功曹书佐主簿”亦是如此,主簿负责管理主官所有公文,如果是益州牧刘备的主簿,无疑将拥有很大权力。

但刘备非常聪明,功曹书佐大意为人事方面公文的助手,所以“功曹书佐主簿”实际上为特指处理人事方面公文的主簿,对职权有明确限定。这就既给足李恢级别,又避免蛋糕分配不均。

李恢重大事件之二——用人不疑,任庲降都督

尽管刘备没有像刘焉那样以武力血洗本地豪族的方式打击异己,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还是要优先顾自己的核心团队荆州派,为安抚刘璋旧臣,又要大力提拔东州派。益州本土派仍然只能排在最后,成为牺牲品。

作为刘备手下稀有的益州本土受重用之人,李恢少不了被其他人看不顺眼。所谓人红是非多,既非荆州派也非东州派的李恢被人大肆攻击,污蔑称其有谋反企图。李恢被执法部门捉拿,关押起来等待定罪。

刘备接到报告,非常不以为然,不仅下令立即释放李恢,还升其为别驾从事。别驾从事也可简称别驾,因与长官出行可以另乘一辆马车而得名,比刘备自创的“功曹书佐主簿”地位更高。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同年,首任庲降都督邓方去世。邓方是荆州南郡人,随刘备入川,并在刘备入主成都后成为第一位庲降都督。以此来看邓方在刘备阵营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可惜史料散轶,他的生平事迹基本没有流传下来。

对这个重要职位,刘备有意让南中本地人李恢接任。刘备没有直接任命,而是先试探李恢,问李恢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可推荐。

《三国志·李恢传》载:恢对曰:“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则臣下尽情,是以先零之役,赵充国曰‘莫若老臣’。臣窃不自量,惟陛下察之。”

李恢的话大意是:每个人都各有其所擅长之事,孔子也说过要人尽其才的名言。明主在上,若问臣下的想法,那么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希望陛下予以考虑。

这里李恢引用了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典故,指的是赵充国主动请缨迎战先零羌人对北方边境的侵扰,与毛遂自荐的含义基本相同。刘备听罢哈哈大笑:“我本意就是想任用你啊!”于是任命李恢为第二任庲降都督,同时使持节、领交州刺史,治所设在牂牁郡平夷县。

裴松之注载:臣松之讯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馀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

这里出现“使持节”,三国时期重臣加节的名目较多,如假节、假节钺、持节、使持节、假黄钺等,由于三国时期处在局势动荡,社会制度不断变化时期,探讨不同的加节名号并无太大意义。从字面来看,“持”比“假”的地位还是更高一些。总之,李恢成为了南中地区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长官。

李恢重大事件之三——庲降都督,南中之战大放异彩

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逝世。消息传到南中,各地豪强认为蜀汉大厦将倾,纷纷起兵叛乱。先是雍闿在益州郡起兵反叛,并归降东吴,紧接着高定在越巂郡、朱褒在牂柯郡也起兵响应,一时间南中大乱。

当时蜀汉正处于国力非常虚弱的阶段,诸葛亮刚刚掌权,首要任务是确保政权平稳过渡,并且要尽快恢复国力,对于南中地区的叛乱也是爱莫能助。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忠于蜀汉的官员极力组织自救,例如地处蜀汉西南方最边缘的永昌郡,在雍闿改旗易帜投靠东吴后,被东吴任命为永昌郡太守。在与蜀汉朝廷几乎断绝联络的情况下,功曹吕凯率领军民死守要道抵抗雍闿。在缺少朝廷援兵的情况下,李恢苦苦支撑了两年。

建兴三年()三月,蜀汉实力有所恢复,诸葛亮终于亲自率大军出征南中。诸葛亮兵分左中右三路,自己亲自率领左路军,由成都出发直取越巂郡;以大将马忠率右路军,负责平定牂柯郡叛乱;中路责由庲降都督李恢负责,由平夷县出发,向自己的老家益州郡出击。

左右两路都是成都来的生力军,所以进展比较顺利,唯独中路的李恢,主要依靠自己的部队,人数并不多,对付的却是三股叛军中声势最大的雍闿,难度较大。

各县叛军听说李恢来攻,竟然集合了数倍于李恢的兵力,将其包围在昆明。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又打听不到诸葛亮部队的消息,李恢没有慌张。李恢毕竟是本郡大族出身,在这一带还比较有知名度,于是向叛军喊话:“外面的弟兄们!官军粮食已经吃光了,打算撤军回去了。但是我们当中很多本地人,多年离乡如今又重返故土。要是我们无法回到北方,干脆就跟你们一起共谋大事,这是我的心里话,老乡们一定要相信我!”

《三国志·李恢传》载: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柯,与亮声势相连。

因为李恢是益州郡本地人,所以为这种假意投降的话语增加了很大的可信度。南蛮叛军很快懈怠下来,放松了警惕。李恢果断率兵出击,以为战事即将和平结束、毫无思想准备的叛军被杀得大败,各路临时拼凑的大军迅速作鸟兽散。李恢乘胜追击,迅速扩大战果,并且与诸葛亮的部队连成一片。

在《三国演义》中为突出主要人物诸葛亮,李恢在南中之战的戏份甚至被全部抹除。但在正史中,李恢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战后封赏群臣,李恢被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李恢重大事件之四——再平南蛮,确保后方

在演义里,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保证“南人不复反矣”,似乎在诸葛亮的恩威并施之下,南中蛮夷对蜀汉都保持着高度忠诚。不过这只是小说家言,姑且不论七擒七纵的真实性,历史上的孟获史料极少,即便孟获从此对蜀汉死心塌地,也挡不住前仆后继的其他心怀叛心之人。

诸葛亮征南中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只是重点打击了规模最大的高定雍闿、高定、朱褒三路叛军,至于小规模的蛮夷骚乱,不可能靠一次征讨就全部平息。诸葛亮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对南中只求大体上安定即可,不给他北伐捣乱就行。所以诸葛亮改变过去汉朝任命外地官员、派驻军队强化控制的做法,多提拔本地大族,努力结好蛮夷,尽量尊重当地实际自治的状态。

尽管如此,在诸葛亮大军北归后南蛮仍然不服,很快再次掀起叛乱,杀害当地官员将领。李恢果断率军反击,将叛军尽数消灭,并将一些蛮夷首领迁往成都居住,以此强化中央对南中蛮夷的控制力。在李恢的强硬回击之下,“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可以说李恢不仅在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多次立功,而且有勇有谋,在达成南中基本稳定的基础目标之上,还成功使南中成为蜀汉大后方,源源不断向北方供给耕牛、战马、金银、皮革等重要物资,出色地履行了南中军政一把手的职责。

建兴七年()四月,孙权称帝,蜀汉表示承认,并达成二分天下的盟约。因此,李恢遥领的交州刺史被解除。作为弥补,改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建宁即原益州郡,所以李恢就此得到荣归故里居住的待遇。

建兴八年(),曹魏以曹真、司马懿领军大举进攻汉中,李恢被征调至汉中加强防守。

建兴九年(),李恢去世。

李恢坐镇南中将近十年,经历了蜀汉由盛变危,再转危为安的全过程。作为益州本土人士中极少数得到刘备高度倚重的将领,李恢后来的事迹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是良将遇明主。由于李恢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中地区与南蛮交战,所以不如蜀汉其他名将知名度高,但其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作为诸葛亮征南中期间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笔者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三国爱好者知道这位蜀汉名将,以及其他演义中着墨不多,但历史作用重要的其他将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