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抚仙湖畔的澄江,山水如玉,温润澄明。21.6万澄江人民自古就与山水相伴、同生共荣。境内旅游资源富集,交通网络便利,以秀美的山水风光赢得世界游客的交口称赞。
进入新时代,澄江立足市情,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各族干部群众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新时代民族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聚焦。发展经济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筑各民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踏上了山水交融,命运与共,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新征程。
11月的抚仙湖畔,阳光与微风为寒冬带来暖意,骏马铜像指引着游客走进眼前的村落。花团锦簇的街道,浮雕壁画装饰的精致小楼,这就是“抚仙湖畔幸福村”——玉溪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马房村。
马房村,相传为元末梁王饲养军马之所,因此得名“马房”。马房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户人。近年来,马房村各族群众同谱民族团结曲、共唱和谐幸福歌,齐心协力将马房打造成为抚仙湖畔集田园、庄园、湿地、调蓄带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示范样本”。
走在前列的新马房
坐落于抚仙湖畔,优越的区位优势让马房村在澄江市的建设发展中“走在前列”。
为保护好抚仙湖,按照“四退三还”的要求,年,马房村率先完成了沿湖户人的生态移民搬迁,搬迁后建成亩生态湿地,与环湖路北总长7.8公里的生态调蓄带融为一体。“在实施村庄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实施了强弱电入地和雨污分流,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农村普遍存在的蜘蛛网,也没有了污水横流。”马房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世美介绍说。
年,澄江实施抚仙湖径流区土地流转休耕轮作,马房村作为试点,这项工作也提前了一年,年一次性流转了数百亩土地。“刚开始有群众不理解,村里首先统一了党员的思想,又通过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最终获得群众的支持。”李世美说。
年11月,马房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马房村开展田园综合体一期项目的提升改造,对全村农户房屋外观统一装修,马房村结合军马文化,在建筑风格和装饰颜色上都以军马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梳理了原来的背街小巷,并结合马房村的历史文化,挖掘命名了秋实巷等极具深意的8条巷子。此外,还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打造文创产品一条街,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设置旅游标识标牌,改造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游客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改造马房食堂、妇女儿童之家、村史展室等功能室,建设文创商品艺术馆,建立星级民宿、餐饮评比标准,推进美丽庭院和文明家庭创建等。
“马房村的变化印证了一句话,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人民的生活才能更上一层楼。”李世美感叹道。
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一系列政策从经济上保障了群众的利益,但土地流转后,原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也面临着“失业”问题。村民们虽然不愁生计,却不免对往后的发展感到迷茫。
马房村交通便利,村口就是环湖路,离澄江市区也不过4公里,距离昆明机场66公里。近年来,为保护抚仙湖拆除了大量临湖建筑和商业配套设施,为保护区外沿湖村庄空置房源招商打造民宿、客栈及商业配套设施提供了绝好契机。
“马房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一开始我们也是模糊的,后来随着全市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土地流转,以及澄江‘三个国际城市’发展布局等效应的逐步显现,我们重新梳理、重新定位,充分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特点,最终选择了走以民宿、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子。”李世美介绍道。
伐木累民宿的房主张聪就是马房村带头“吃螃蟹”的一名党员。年,张聪联系了线上的连锁公司,自费到湖北实地学习考察,并请专业公司对自己的民房进行了设计,改造成了现在所看到的5个房间,适合三五家人一起入住的民宿,同时支付一定的费用由线上的连锁公司为其引入客源,自己成了管家,主要负责接送客人,客人拎包入住后,他们可以把这当成自己的家,自己买菜、做饭,其乐融融。
年轻人自己创业就业,村里的老人也没有落下。三间客民宿的房主武兴能老两口,曾是马房村的建档立卡户。年,他们以每年10万元租金把房屋出租,现老两口长时间在昆明安宁和女儿居住。而他们的租户是来自陕西西安的王勇,因为一家人一次不经意的云南之行,爱上了抚仙湖,并被云南人民,特别是马房村淳朴的民风和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所触动,毅然选择了留下来生活,经营起了自己所倾心的三间客民宿。
现如今,马房村已建成运营的经营户发展到53户,其中:民宿有18户、餐饮19户,零售及其他服务16户,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了年的1.9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累积到目前的万元。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生态宜居的幸福村
为有效保护抚仙湖千顷澄碧,近年来,澄江市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目前,澄江市共流转耕地5.8万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大水大肥的韭菜、青花、菜豌豆等蔬菜产业调整为发展荷藕、蓝莓、烤烟等低肥生态种植,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入湖污染。
作为澄江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马房村周边就以种植荷藕为主,荷藕种植同时也具有生产性湿地的功能,并兼具田园风光,尤其每年6月至10月,整个马房村东西两侧多亩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有一种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惬意。
“眼前这片荷田是先后于年、年统一流转耕地后种植的,也是我们‘万亩荷田’计划的一部分,马房村率先流转周边土地多亩,大面积种植荷藕,与周边悦莲、熙和等农业庄园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农村田园画卷。”李世美说。
村民哈双喜就是这万亩荷塘的受益者,她家经营的汐棱院鱼庄和客栈正好面向荷塘,“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游客络绎不绝,一个月下来就能有一两万的收入。”哈双喜说,“环境好了,不只提高了收入,我们也住得舒心。”
让村民们舒心的还有马房村的便民服务措施。“为服务群众,村里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为村里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培养兴趣爱好,在市总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坚持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以志愿服务为主,开设了4点半课堂,专门利用小学下午放学后和周末时间由有资质的老师进行辅导和教授。”李世美介绍道,“还有我们的马房食堂,在这里,我们小组通过议事决策程序,公开选定了本村的一名年轻创业者,聘请本地的厨师,以澄江家常菜为主,开办了这个乡村食堂。马房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愿意到食堂来用餐的,每天2餐,村民小组用集体资金按人补助每餐4元,老人每餐自己仅需支付3元钱,现在每天有20多名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到食堂用餐,享受到了便利。食堂还对外经营,按每人每餐15至50元的标准不等,向其他村民、游客和团队提供订餐服务。”
马房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环境日益优美,产业不断兴旺,村民们爱村护村,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团结一心让“幸福马房”成为澄江一张亮丽的名片。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陈慧君
编辑: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