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转向古生物专业,15年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以一颗对古生物的“痴心”,守护并研究澄江生物群这一世界级资源,穿越数亿年时空,不懈探寻生命演化的密码。

澄江化石令他念念不忘

郭进与澄江化石有缘。郭进大学本科读的是昆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大三时,教授古生物与地质学的老师带着他们去云南大学参观,一个展厅里的三叶虫等精美的澄江化石标本吸引了郭进。

“当时感觉这些化石精致、好瞧,非常重要,看了就念念不忘。”郭进说。

大四时,郭进考取了云南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正是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者侯先光。经侯先光推荐,他进入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从事化石研究相关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对5亿多年生命历程的追寻。

申遗成功倒逼他自我提升

在郭进从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前32年,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早寒武世地层内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生物群。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被世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他几乎每天都在接触澄江化石,导师的研究思维、方法,对他的古生物知识体系提升很大。年,他回到单位,继续工作。

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开启了澄江化石保护与研究新纪元。而对于从事化石研究工作的郭进来说,尽管已参与了部分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但申遗成功后,参与守护着这个世界级化石宝库,他越来越感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年8月10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馆,推开了世界看澄江的一扇窗口,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交流增多,郭进认为,国内不少化石博物馆都是以大学或科研院所作为研究主体,如中国科学院、云南大学等,科研实力雄厚,且拥有国际交流平台,在澄江当地亟须培养、组建本单位自己的团队,以加强科研、管理和科普等工作。作为馆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他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正在攻读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生。

一锤一锤敲出来的研究成果

澄江生物群历经5亿多年沧海桑田,饱受岁月侵蚀的层层风化岩石,见证并记录了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奇迹。如何守护并读懂这部“无字天书”,没有捷径可走,要提升科研水平,不能光靠书本知识,还得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这是他从导师侯先光千锤万击发现澄江生物群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当时侯先光在晋宁、安宁零零散散挖了很多化石。之后到澄江,先去了洪家冲,最终在一个小雨天,在帽天山的一次野外采集中,发现了纳罗虫等三块完整动物化石,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与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比对后,才确认这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新佐证。

兴趣与工作结合,或许是产生工作成果的重要“法门”,加之继承了导师的工作方法,十余年间,郭进以自身专长为澄江化石地申遗、保护和研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完成化石标本采集、修复、整理共计3万余块;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SCI第一作者1篇、CN文献第一作者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参与英文专著1篇);完成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申报,郭进为项目主持人。

主持征集余块化石标本

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来自世界各地的琳琅满目的生物标本所展现的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美妙,令参观者叹为观止。而这背后却凝聚了展品征集团队的艰辛。

在年至年间,该馆展品征集团队前后出差60多趟,由郭进主持征集了余块化石标本(包括三叠纪化石、和政动物群、热河生物群、冰河生物群、山旺盆地、绿河生物群、摩洛哥三叶虫、布尔吉斯动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等)。

征集的过程不仅艰辛,也暗藏危险。回忆甘肃和政之行,至今郭进仍心有余悸。年10月的一天下午6点左右,郭进和征集团队在甘肃和政一个洞中考察。由于洞内没有光源,他们只能打开手机照明,等出来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这时,才听当地人说,这种洞经常塌方,同行人员不禁后怕起来。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