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上的盘溪站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兰熊长青文/图

盘溪镇位于华宁县东部,东与弥勒市和建水县接壤。年滇越铁路通车后,盘溪镇成为控扼滇南滇中的咽喉要塞,同时也成为驻军重镇。抗日战争后期,有几名共产党员到盘溪中学任教,在学生中传播抗日进步思想,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思想和工作基础。

年初,中共云南省工委(以下简称“省工委”)在盘溪建立直属领导的地下交通站,地下交通站建立后为省工委传递了大量情报文件和资料,确保省工委和弥勒西山游击队联系和人民转移,打开了盘溪地方工作局面。

穿越历史的沧桑,传播革命火种的盘溪中学和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盘溪地下交通站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些闪耀着光辉的历史,在华宁人民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壮丽篇章,激励着后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勇往直前。

立在盘溪中学革命活动旧址处的《玉溪书院》碑记。

革命薪火世代传

盘溪的革命火苗是如何点燃的?20世纪90年代从华宁县第二中学挖掘出来的《玉溪书院》碑记,揭开了盘溪红色革命的历史序幕。

据碑文记载,年嘉庆二年兴办的玉溪书院,为清代华宁七大书院之一,《玉溪书院》碑记也是迄今玉溪市内发现的唯一一块书院碑文。年,为发展新式教育、提高地方子弟文化素质、培养初级师资力量,由地方乡绅张世明等倡议筹资建办“华宁县盘溪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年改名为“华宁县盘溪初级中学”,年成立“华宁县第二初级中学”,年更名为“华宁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华宁二中”)至今。

华宁二中是革命战争时期华宁最早的革命策源地。年初,93军暂编18师师长卢浚泉为集中训练驻盘溪的五个特种兵营,在军中成立督训处,任命时为中共地下党党员的朱家璧为督训处主任。朱家璧到盘溪后,招收了一批进步青年和文艺爱好者成立艺工队,在盘溪映川楼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剧《朱大嫂送鸡》《吕梁大合唱》等演出,在官兵、群众、师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同时推荐有进步思想的原昆华农校校长黄天祥到盘溪中学任校长,并聘请中共地下党党员赵萍波、陈家聪、姚黎民和进步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教,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开始进入盘溪。

“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一个大本营,当时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党员就在这个地方传播进步思想,一批学子在这里接触了进步思想后,继续把革命的火种向外传播,因此华宁的革命斗争是以盘溪为起点,由点到面向全县及周边县发展的一个过程。”华宁二中校长周运说。

赵萍波、陈家聪等教师到校后,在学生中教唱革命歌曲、传阅革命刊物、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在学生中组织了“求真读书会”“学生代表会”“学生自治会”“民青”组织,并在学生中发展了部分“民青”成员。除“求真读书会”外,其他组织一直到解放才结束,为华宁乃至云南的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年朱家璧离职后离开盘溪,教师也先后撤走,但革命的种子已在盘溪中学生根发芽。

玉溪书院旧址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而今只有一片古树屹立在此。

走在如今的华宁二中,进步师生曾经演出、宣传革命进步思想的盘溪映川楼和玉溪书院旧址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了,剩下的唯有碑记和一片上百年的古树,似乎还述说着这段红色革命起源的故事。

华宁二中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97人,在校学生近千人。学校的击剑教学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是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家级特色学校,年华宁县校园足球联赛中,华宁二中揽下了高中男子、高中女子、初中男子、初中女子四项冠军。

“虽然今天学校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始终不忘传承红色思想,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周运说。

任教16年的华宁二中政教主任蒋家江告诉记者,重温光荣校史是所有华宁二中师生的必修课,以此汲取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了让二中学子牢记这段革命史,华宁二中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校史学习。作为华宁县红色教育革命示范基地之一的华宁二中也继承传统,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使学校“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化。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到小红山烈士墓祭扫和缅怀革命先辈,给学生以精神引领;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们通过入团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每年7月1日,我们党支部、团支部以及政教处都要开展至少两个星期的主题教育活动。”蒋家江说。

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革命精神的根脉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史的热土上深扎,并生根发芽。“革命先辈们曾在我们学校传播进步思想,撒下革命种子,今天,我们要传承先辈们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建设好家乡。”“华宁二中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在还未进入这个中学之前就有所耳闻,现在身处初三年级的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这段革命历史,它激励着我努力向上生活,克服一切困难。”以学校为骄傲,以革命精神为力量,华宁二中初三学生耿思诚和甘金璟姝的一番话,道出了一代红色基因传承人的心声。

打开革命斗争新局面

伴随着革命进步思想的持续传播,红色的星星之火在盘溪大地逐渐蔓延成燎原之势。

年初,省工委为保持和弥勒西山朱家璧领导的游击队联系,并打通滇中、滇东南的联络通道,党组织急需在滇南建立地下交通站。鉴于盘溪站是滇越铁路的一个大站,盘溪又是军事重镇,距弥勒西山游击区20多公里,交通方便,较易联络,当时分管滇南地区工作的省工委委员张华俊认为,可以通过开明人士段立九的关系,在盘溪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并决定将在个旧工作的中共党员陈柏松调到盘溪建立秘密联络站,同时向省工委建议从昆明建民中学调段立九的女儿段亚华到盘溪联络站工作。

在党组织的策划安排下,陈柏松与段亚华于2月初在昆明仓促结婚,婚后第二天,陈柏松即以女婿身份前往盘溪,以与段亚华结婚度假和复习功课为名,在岳丈家建起了党的地下交通站,还在周边建起多个据点。

以陈柏松为负责人的盘溪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省工委与弥勒西山朱家璧游击队和滇南党组织的联系,传递情报、文件和材料,转送昆明与滇南地区派往弥勒西山的人员等。成员有其妻段亚华、段毓华(段立九之子)、马洵,后有共产党员赵伟、杨大明、杨东方、荀极中(董诚)和“民青”成员杨丕德、孙尔芳、赵德光以教员身份到盘溪加入地下交通站工作。地下交通站建立后,许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完成传递省工委与弥勒西山游击队之间的情报、文件和材料;接送省工委和滇南工委派往西山游击队共四批20余名工作人员;为西山游击队购买急需药品,掩护和护送伤员等大量任务。另外,还发展了一批党员和“民青”成员,壮大了革命队伍。

与此同时,地下交通站还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反“三征”和游击武装斗争,派出人员到盘溪部分村寨、西北山区、县城和弥勒西山部分村寨开展工作,打开了盘溪和周边地区的工作局面,培养和锻炼了党的领导干部,开辟了华宁的革命工作,为华宁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年4月,中共滇中地委成立后,省工委决定盘溪地下交通站工作由中共滇中地委领导,不再向省工委报告工作。

革命遗址寻踪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华宁县盘溪镇东升街33号的地下交通站旧址,追寻革命先驱们遗留的足迹,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穿过热闹的街巷,沿着弯弯曲曲的窄巷拐进一个隐蔽的角落,被一户户旧民居包围着的便是当年盘溪地下交通站所在的位置。打开紧锁的小铁门,一座破败的两层民居映入眼帘。

“小时候我们进来过,这里以前是厨房可以煮饭,这里是一个阳台,这儿有条小巷道,进去以后是个卫生间,那里放了一个缸。”66岁的朱胜利家住地下交通站隔壁,他原本是一名泥瓦匠,几次被请来修补房屋,因此对这幢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着朱胜利的指引,地下交通站旧时的风貌一一被还原出来。

地下交通站旧址而今已成为危房,亟待修复。

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眼前这座保留着历史痕迹的小楼历经沧桑后走向摇摇欲坠,一棵龙眼树荫蔽了整间屋子,铁栏木窗传递出百年风霜。“我前后修补了几次,房子早几年整体维持得还不错,但因为没有人住,近几年自然老化,就一天天垮下来了。现在后墙塌陷,柱子腐蚀,前年阳台倒塌,二楼基本没法上去了。”朱胜利说。

为了留住这处珍贵的革命文物,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盘溪镇近年来持续进行着修缮保护工作,尝试让旧址恢复原样,让历史焕发生机。“我们把地下交通站发展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共青团等团体来这里学习,教育后代不忘老前辈的革命精神。”盘溪镇文化站站长邱永强介绍,“平时我们也会定期组织人过来打扫卫生,收拾修缮屋子,加强房屋的管理工作。”

盘溪地下交通站原属于私人房产,财产所有人为原玉溪地委书记、地区人大工委主任段毓华及其家属。年6月9日,段毓华把盘溪地下交通站旧址房产捐赠给华宁县委、县政府。目前,华宁县正在加紧保护和修缮工作,致力于把盘溪地下交通站旧址建设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爱国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红色土地开启新征程

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去,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在盘溪人不懈的耕耘下,今天的盘溪大地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盘溪的道路四通八达,五座大桥贯通南北,交通非常便捷。”86岁的盘溪镇退休老干部梅士华感慨道,“以前我们只能吃玉米饭,现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家家的房屋装得很漂亮,有些人家光车子就有好几辆,摩托车、小轿车、拉柑橘卖的小货车样样齐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盘溪镇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杨洪是地下交通站所在地东升社区的一名党员,早年他的职业主要是柑橘技术推广和种植。年杨洪租了亩土地搞家庭农场,走上了致富道路。作为党员的杨洪不忘带动周围的老百姓共同致富,在柑橘生长的各个时期组织培训,深入各大柑橘基地参与种植,传授标准化管理和无害化管理技术,提高基地柑橘品质。通过多年发展,社区的老百姓增收明显,社区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

“拿我个人来说,我以前骑的是摩托车,现在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每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我的家庭农场吸纳了多名群众就业,每年发出去的工人工资基本都在二十万元左右。”杨洪说,将来他还要带头发展好这棵柑橘树,把柑橘质量提上去,为打造华宁精品柑橘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东升社区党总支书记金丽云介绍,如今社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前,很多家庭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住的是土房,没有砖房,孩子都上不了学,生活不好,治安相对就不好。现在不一样了,群众的生活已经由物质追求升华到了精神追求,很多家庭盖起了小洋楼,孩子上到了大学。”金丽云说,先辈走了,精神留下了,房子褪色了,精神永不褪色,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大家踏着先辈的足迹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整个社区乃至全镇处处呈现出田园秀美、产业兴旺、村庄美丽、村民富足的好光景。

玉溪书院留下来的柱础记者手记:

保护革命遗址讲好红色故事

□马兰

寻访了盘溪两处重要的革命遗址,盘溪中学革命活动旧址目前仅剩一块碑记,其他遗迹早已全部拆除。而地下交通站旧址的建筑主体还在,却也岌岌可危。“若再不进行修缮,地下交通站可能扛不过今年雨季,整个屋子都要倒掉了。”盘溪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担忧之词,让我们大家深感痛心。

作为革命先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革命旧址是鲜活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是革命历史的记忆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源。革命旧址铭记下了那些感人至深的烽火岁月,比文字记载更具有岁月穿透力和历史说服力。革命旧址尚存,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革命历史依然有迹可循,我们仍可与历史进行对话。若革命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革命历史就失去了有力的证据,红色精神教育也失去了阵地。试想一下,面对着一块空地,任何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都很难让人激起强烈共鸣。毕竟,昔日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砾都没有了踪迹。全凭想象,怎么能很好地还原出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如何能真切领略到革命精神的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作为重要革命文物的革命遗址,必须要有加强保护与利用的紧迫感。保护方面,要突破往日主体责任不清、产权不明、资金不到位的难题,加强日常保养和巡查监测,以确保旧址遗址不发生损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方面,可进一步深入发掘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走红色文化融合旅游发展的道路,形成红色基因的立体式传承平台。保护革命遗址,讲好红色故事,致敬历史,才能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