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五一期间将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拉开序幕,人们相互涂抹天然植物配制的黑色涂料,致以“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的祝福,热情奔放的佤族节日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现场)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少量分布。(佤族村落)佤族世居怒山山脉南段,这里山峦叠嶂,村寨密布。人们习惯称之为“阿佤山”,过去,地处极边的阿佤山十分贫困,发展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佤族人民实现了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佤族拉木鼓)国家先后在佤族分布集中的云南孟连、耿马、沧源、西盟、双江成立自治县,极大地推动了佤族地区全面发展。“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佤族开创新生活的喜悦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传遍全国。如今,阿佤人民安居乐业再唱新歌。(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男子吹奏乐器)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佤族传统文化靠口耳相传延续了上千年。其中,民族史诗《司岗里》最负盛名,是一部保存佤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沧源崖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染典姆”,距今有多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崖画之一。(沧源崖画)木鼓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佤族创世神话中,木鼓被视为民族繁衍的源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佤族把木鼓视为通天神器和崇拜的神圣之物。而今,木鼓是佤族展示古老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旗帜。“木鼓响,舞蹈起,佤族人民在一起”。沧源佤族木鼓舞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佤族木鼓舞)佤族崇尚黑色,女性喜戴以“大”和“多”为美的饰品。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是佤族姑娘美的标志。甩发舞以佤族姑娘们跳舞时长发飞舞而扬名,潇洒健美,充满力量感。古朴浑厚的木鼓声,狂野热情的甩发舞,构成佤族歌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佤族甩发舞)(勤劳的佤族女性)作为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佤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思想。饮食习俗以生态特色见长,口味偏辣、苦、酸。最有特色的饮食是各种食材制作的“烂饭”和“稠菜”,又各分为荤素两类。(佤族举行新米节庆祝活动)“新米节”“播种节”“新火节”“新水节”“青苗节”等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节庆日,是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写照,蕴含着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处世智慧。(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李映青)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