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没想到,浙江大学与江西吉安这座小县城的情缘竟是这样深,因为浙江大学西迁时曾在江西泰和这个小县城里办过学!历史不能忘记,要让我们的下一辈永远铭记于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浙江大学为免遭日军涂炭,保存学校,保存人才,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举校西迁,从年9月离开杭州开始,浙大一迁浙江西天目山、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永兴,途径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余公里,不远千里,历尽艰辛,令人唏嘘,号称“文军西征”(或“文军长征”)。江西的吉安、泰和是浙大西迁途中较重要一站,虽然只在此停留了短短七个月,但在浙大百年历史中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出发,经金华、玉山、樟树,转抵江西吉安,行程约华里,平均每天要行进60华里,一路也免不了惊吓和风霜之苦,但也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幸而人员、物资都没什么损失,最后都平安到达了目的地——吉安泰和。在吉安、泰和办学期间,时任浙大的竺可桢校长从阳明理学中挖掘“求是”精神,酝酿出浙大“求是”校训。然而也因远离战火,浙大得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被当时教育部认为是西迁大学中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坚持得最好的一所大学。甚至还根据当时的条件,增设了“游泳”“劳动”这样的课程。读书更不忘抗战!由于浙大搬迁所经的建德、泰和等地都无报纸,又不能及时看到其他报刊,浙大从建德起就开始自制出版印刷《浙大日报》,还每天晚上利用自备的无线电收音机,记录新闻消息,予以摘编,在建德铅印20多期;受条件的限制,到泰和后只得改为油印并发行,继续宣扬抗战精神,鼓舞当地人民的抗战意志。期间,浙大师生还既出力又出资为泰和的父老乡亲做了几件大好事,即“修筑防洪大堤、创设澄江学校、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也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泰和三举”,传颂至今,成为美谈。也因缺医少药,一直跟随着竺校长颠沛流离的竺夫人张侠魂,以及他们的次子竺衡,不幸染上痢疾后,竟不治身亡,留下了令人悲怆的“泰和遗恨”……张侠魂和竺衡母子安葬于今泰和澄江镇黄冈村的松毛岭上。随着九江的沦陷,泰和也无法办学了,得另谋他地。9月18日,竺校长带领浙大师生挥泪告别了只办学短短七个月的泰和上田,转身奔向广西的宜山而去。浙大在泰和办学期间,师生们学习之余外还为泰和人民做了3件大好事,在当地传为佳话:1、修筑防洪大堤,使当地人免受水灾之苦,浙大修建了全长1.5公里的防洪堤坝,被人称为“浙江大学堤”,同时加固廘山码头,当时被人称之为“浙大码头”。2、创设了澄江学校,即在上田村萧氏祠堂创办澄江学校,除聘用了专职二名老师外,其余均由热衷教育的各系高年级大学生兼任,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让许多农村儿童有了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3、协助开辟了沙村垦殖地,安置了名战区难民,解决了他们的居住和生计问题,也促进了当地农垦事业的发展。时间行至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伟大的8年抗日战争宣告胜利结束。西迁至黔北的浙江大学于是也开始着手复员东归。年5月,在湄潭、永兴的浙大师生、员工及教学设备陆续集中遵义。5月11日,遵义文化界隆重举行了“浙大复员欢送会”。最后,浙大师生员工取道贵阳、长沙、汉口,转上海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杭州。牢记历史,发扬光大,不忘先辈的光荣传统!如今来到泰和参观当年的浙大遗址,你会惊讶地发现原址已修缮得焕然一新!浙大在泰和的这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文化西征历史。其间的艰苦卓绝意义非凡,让全中国的人见证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力量和民族自信,更成为了浙大西迁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照亮了浙大这所国家重点大学的奋勇抗争、不屈前行的奋斗历程。祈盼泰和明天的教育会更辉煌!(部分插图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