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停在了家门口被举报,当事人却没受纪律处分?这都要归因于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

此前,玉溪市澄江县路居镇民政办主任洪丕彦在节假日将喷涂“民政救灾”标识的公车停到了家门口,被群众拍照举报到中纪委,公车私用的苗头即刻引发舆论不满。

为何公务用车敢明目张胆地停在自家门口?有记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由于当地不少群众不愿火化坚持土葬,一旦下葬后再强行送往火葬场极易激化矛盾,当地要求基层民政干部24小时处于在岗状态,随叫随到则成为执勤常态。

经过判定,洪丕彦确实没有公车私用,他也因此成为玉溪市首个被容错免责的干部。该机制充分考虑了人车不分离的集体研究规定,也自然让群众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容错免责机制的建立获得不少舆论支持。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诸多网民认为其营造了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干事创业环境,对基层干部是一种心理上的关怀、工作上的支持,让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机制本身也存在不完善、落实困难等因素。

任何容错都将承受社会舆论压力,容错要排除舆情的干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后,任何政府工作不再是“关起门”来的内部决策,必须面对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公众参与日益成为政府顾及的重要因素。

这与以往只要获得上级领导信任就可以得到理解和豁免不同,一方面原因是涉及容错的情况大多存在较大争议,难以定论;另一方面在于互联网普及以后,这些矛盾冲突或将成为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