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抚仙湖自古以来多获美誉,山海交融造就了她独一无二的美。除了长期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水以及周边环绕的帽天山、李家山之外,其水下建筑之谜的胜迹更把抚仙湖所拥有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上升到世界的高度。
湖面海拔高度为.5米,湖面积.6平方公里,湖容量达.2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4.5倍的太湖水量,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9.16%,是我国水质最好的天然湖泊之一。山水、生态优势和文化积淀是抚仙湖的最大财富。
留不住人的尴尬
抚仙湖自身拥有的一流旅游资源毋庸置疑。也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抚仙湖旅游开始兴起,沿湖兴建了一批公园、宾馆等旅游设施。尤其是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推进、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决策背景下,抚仙湖-星云湖更是成为云南省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将用12年的时间(年至年)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国际湖泊型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然而,近十年的发展,抚仙湖旅游发展之路并不如期望中的那样顺畅,以水为载体的抚仙湖旅游主要功能仍停留在最初级的状态——游泳,夏季游客如织、冬天冷冷清清的局面不免尴尬。
一位经常到抚仙湖游玩的昆明本地人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目前,抚仙湖游客时间性比较明显,周末居多,旅游活动都是去抚仙湖游泳、吃农家乐和一些简单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人,留得住人还需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山水资源固然是抚仙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其旅游体验并非十全十美。休闲度假产品单一、水上游乐项目创新性不足、夜间娱乐旅游产品缺乏、大型游乐项目缺乏……这些问题饱受诟病。可以说,抚仙湖旅游发展未能形成合力,水资源优势未能发挥最优价值,众多景点未整合,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优化,产业集群也得不到有效发展。
提档升级的抚仙湖
眼下,抚仙湖正在经历两大利好变化。一方面,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桥头堡战略地位的确立,以及滇中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抚仙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另一方面,呈澄高速、黄马高速建成通车后,从呈贡到澄江、长水机场到澄江的车程均缩短至40分钟,从昆明主城区到澄江的车程缩短至1小时,澄江县自然融入滇中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内。
如何在充分保护抚仙湖的基础上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何提升旅游度假产品的档次?一系列问题成为抚仙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目前,澄江县实施了“四退三还”工程,并积极推动“一城五镇多村”的新型城镇化布局,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助推抚仙湖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全域旅游的发展。
作为“五镇”建设计划率先启动的广龙小镇,明确以旅游休闲为主导产业,融入会展会议、民俗体验、旅游商贸、双创孵化、高原特色农业及庄园经济,丰富环湖文化旅游新主题,引领抚仙湖旅游产业发展。它的建设将是抚仙湖旅游业跨越出散漫开发、粗放发展阶段的第一步,进而淘汰低端落后产品、扩大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产品从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并重的复合型产品转变,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消费需求。
缔造“云南旅游会客厅”
广龙小镇项目是以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中国首个生态宜居旅游小镇,采用以旅游为引擎的泛旅游产业聚集发展结构,在泛旅游产业理念下,依托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聚集,超越旅游六大要素的范畴,形成以旅游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多产业、立体网络型产业集群,破解旅游业态单一、“留不住人”等旅游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这一集群涉及面广,几乎涵盖旅游及所有相关产业。在打造以滇中传统民俗文化和抚仙湖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之余,小镇产业集群将发展为游客提供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刺激性等独特体验消费的一系列产业,以及增加体验消费的旅游产品。
作为全区域首先发展的项目,广龙小镇将发挥巨大的领导优势,以抚仙湖景区自然风光为基础,深入挖掘滇中民俗文化,明确以“国际会议、艺术会展”,融合滇中民俗文化为主导产业,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同时建设“滇中游客集散中心”,全面整合周边乃至云南、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热点资讯,以集中展示、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景点指南等诸多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成为滇中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镇全面建成后将带动澄江、玉溪乃至云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窗口,真正将抚仙湖打造成为“云南旅游会客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