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

年8月12日至15日,“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在云南玉溪市举办,届时,来自国内和国际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秦汉时期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历史进程、滇文化考古学文化内涵、李家山考古学文化内涵研究等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同期将举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家山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

云南,简称“滇”,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回归线从南部穿过,为低纬度高原地区。滇中地区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与盆地,周围高山环抱,无严寒酷暑,日照充足,物产丰富,为人类耕作居住和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江川位于滇中高原南部,境内有抚仙湖、星云湖分布,湖畔地势平坦,耕地广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江川建制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中关于滇国的记载。元封二年(前年),汉武帝置益州郡,领俞元等24县。江川属俞元县地,“县治龙池洲”,辖境大致为以抚仙湖、星云湖为中心的现红塔区、澄江市、江川区等地。

李家山古墓群位于江川城北星云湖畔,于年、年两次发掘,年、年又各发掘一座墓葬,共计87座,出土青铜器文物余件(套)。年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以出土“牛虎铜案”为代表器物的李家山24号墓,其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及数量均可媲美年发掘的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自此,李家山古墓群成为古滇国最为重要的两处遗址之一。李家山墓地第二次发掘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铜案、铜执伞俑、背面浮雕三组猛虎噬牛图案的铜枕、桶形纺织场面贮贝器、叠鼓形贮贝器以及大量造型各异扣饰等,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区域特征,充分展示了古滇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高度发达水平。单环首一字格剑、动物纹铜扣饰、玉器、环纹海贝、蚀花肉红石髓珠、铜鼓等随葬品分别反映了李家山墓地与北方草原文化、岭南越文化、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都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正雄介绍说,今年3月至4月,省考古所组织开展了李家山大遗址考古调勘,寻找与李家山古墓群相关联的聚落遗址。聚落遗址也就是古人生活的场所,聚落考古是李家山大遗址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勘区域包括以李家山古墓群为中心的李家山周边以及星云湖沿岸坝区,复查和新发现李家山遗址等贝丘遗址共计30余处,这些贝丘遗址均包含与李家山古墓群出土器物特征相同的文化遗物,初步判断这些贝丘遗址和李家山古墓群相关联。

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进一步证实,滇文化代表的古滇国,大致兴起于战国中期,西汉早中期为鼎盛时期,西汉晚期以后逐渐演变为统一的汉文化,前后延续大约年左右。李家山考古发现,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实写照,又是中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形成过程的重要例证,对于研究探索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年李家山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历50年。玉溪市副市长刘刚介绍说,“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物局)、中共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玉溪市文物局)、江川区人民政府承办,旨在进一步充分研究李家山古墓群的文化价值,更好挖掘阐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并对李家山古墓群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届时,来自国际国内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秦汉时期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从多元到一体历史进程、滇文化考古学文化内涵、李家山考古学文化内涵研究等主题进行学术研讨。除主会场活动外,玉溪市还安排了“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贝丘遗址—李家山古墓群遗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玉溪市考古成果展”考察路线,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更好地近距离接近、感受和了解古滇文化的便利。

江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史伟介绍说,目前江川区正在着力推进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通过保护和展示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独具特色的价值及其载体,形成符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准的集科研性、公众体验性于一体的可持续管理的考古遗址公园,使李家山古墓群成为滇文化的核心展示地,云南青铜文化、多元一体、对外交流的展示窗口,使考古遗址公园在注重教育、科研功能的同时,惠及人民民众,促进文物保护和地方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玉溪市委、市政府将逐步开展李家山大遗址的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围绕“古滇青铜文化繁荣高峰”“青铜文化重要代表”“世界青铜文化重要区域”三个定位,积极推进李家山古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李家山“活起来”,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为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