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曾有许多名剑出现,比如春秋战国时欧冶子所铸造的龙渊剑,干将莫邪夫妻合力铸造的干将莫邪剑。古人对利剑的赞赏,多会用到一句话那就是:此剑削铁如泥。宝剑能削铁如泥即使放到现代也很难做到,难道古人的锻造技术真的超过了现代人吗?答案当然不是。削铁如泥一词,难道是古人对宝剑锋利程度的虚构、夸大?其实古人这样的形容确实含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历史学家经过仔细研究、考证发现,古人对宝剑这样的形容,确实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其实是在特定的前提背景下做到的。现代的菜刀在这一前提背景下其实也能做到。古代宝剑削铁如泥的前提条件就是,古人测试宝剑锋利程度时,所用到的“特殊铁”。古代的铁和如今的铁完全是两码事,毕竟古代工匠锻造水平有限,所以当时金属的硬度要比如今金属的硬度差很多。《说文解字》中曾记载:凡金之所属皆从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铁并不是指铁这一种金属,它包含质地较软的金银铜等各种合金金属。
古人之所以这样定义铁,还是因为古代冶炼技术并不达标,古人很难冶炼出真正意义上的铁。古人将冶炼出的含有各种金属杂质的铁,都统称为铁。而真正铁的硬度一般在4.5左右。但银和铜的硬度,却只有2.5,这样硬度的杂质金属块,即使用牙都能咬出牙印。用经过反复锻造,硬度超过2.5的利剑,去砍质地较软的杂质熟铁块,能做到削铁如泥也就不足为奇了。“削铁如泥”里那个被削的铁,确实是真的如泥一般柔软。
除了古人和今人对金属的认知不同以外,古代铁的硬度也不如现代铁的硬度。人们都会知道因为含碳量的比例有所不同,铁还被细分为:钢、生铁、熟铁。通常而言,含碳量越高质地也就越坚硬。熟铁比生铁的含碳量低了很多,因此熟铁的硬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古代的铁大部分都是质地较脆的熟铁,但由于古人铸造宝剑时会经过反复冶炼加工的过程,所以古人还是有一定概率打造出生铁宝剑的。用生铁宝剑,去砍硬度很低的熟铁块,就好比如今的人们拿菜刀去砍西瓜一样,但凡用点力都轻松将其劈开。这些就是古人的宝剑,为何能削铁如泥的原因。其实不是剑的问题,而是铁的问题。
削铁如泥一词,最早出现是被形容赵云从曹军手中夺走的青釭剑。当时曹军有两把名剑,一把倚天是曹操的随身佩剑,另一把青釭由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恩所佩戴。在《三国志》中夏侯恩的真实名字叫作夏侯廉。相传曹操是从宋玉所作《大言赋》的诗句中得到灵感,给两把利剑取的名字。长坂坡之战,夏侯恩自恃勇力前来挑战赵云。不想最终夏侯恩却被赵云一枪挑死,青釭剑自此也落入了赵云手中。虽然青釭剑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一样,没有历史资料能够证明它们真实存在过。但在如今的澄江民间,却依然流传着青釭剑的传说。
相传关羽死后,关羽的妻子和女儿被吴军俘虏到了吴国。直到诸葛亮与东吴重修旧好,关羽的妻女才被接回蜀国。此后关羽的后人屡次得到刘禅的赏赐,但回到蜀国的关银屏却将刘禅的赏赐捐赠了出去。后来在诸葛亮的极力撮合下,关银屏关银嫁给了蜀国重臣李恢之子李蔚为妻。在关银屏和李恢之子李蔚大婚时,赵云特意将早年得到青釭剑,当作新婚贺礼送给了关银屏夫妻。再后来关银屏跟随丈夫到南蛮(孟获家乡)地区做官,为蜀国镇守边境。
诸葛亮身死以后,南蛮地区再度发生叛乱,当时的关银屏就曾背负着此剑前去平叛。关银屏死后青釭剑被当作了她的随葬物品,和她一起埋入了坟墓中。后来蜀地有盗贼听闻关银屏墓中有宝物,就盗挖了关银屏的陵墓,随之青釭剑便落入盗墓贼手中。但盗贼在离开蜀地时却不敢声张,他们放弃了走陆路而是选择了走水路。不想这伙盗墓在乘船到达澄江县西南面的抚仙湖时,天降暴雨将船给掀翻了,这伙盗墓贼也被江水给淹死了,自此青釭剑便沉入了抚仙湖中。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人们不得而知,但这个传说一直在俞元当地流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