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

鸟瞰马房村。人民网虎遵会摄

即便过了农历正月十五,杨刚家的“荷缘鱼庄”每天仍有30多桌客人吃饭,毛收入超过五六千。为此,他和家人不得不幸福地从早忙到晚。

在云南玉溪澄江右所镇吉花社区马房村,幸福地从早忙到晚的不止杨刚一家。这个户的村子,离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直线距离不过四五百米。

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村民们在保护好抚仙湖的同时吃上“旅游饭”,全村客栈、餐饮等商家达49家,哪怕年遭遇疫情,全村一年接待游客仍达多人,村民人均收入达元。

在村里晒太阳的老人。人民网虎遵会摄

马房村一角。人民网虎遵会摄

牺牲与机遇:生态好了,乡村旅游火了

游泳、打渔、嬉戏……打小在抚仙湖边长大的杨刚脑海里不时会出现小时候的画面,“那时家就在湖边,离湖就几十米远,年,为保护抚仙湖,政府落实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离湖近的村民搬到了几公里外的县城。”他说。

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徐测淋介绍,马房村原本有多户人,移民搬迁了户,“大伙离开湖边,举家搬到了城里,也算是为保护抚仙湖做的一点牺牲吧!”

打那之后,杨刚一家人离开土地,为了生计,他在与马房村相邻的村里租房开了家超市,城里的房子租了出去。但没几年,抚仙湖保护的力度加大,超市被拆了,杨刚开始谋划出路。

此时,当地政府利用马房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引导村民保护好抚仙湖的同时,又引导村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引入企业,将全村民房的外立面颜色统一,还新建了停车场、游客中心,打造了文创产品一条街,设置了旅游标识牌等。

杨刚不时回村,看到村里的变化,他决定回来发展。

年,杨刚租了村里一栋位置不错的民房开了“荷缘鱼庄”,主要做远近闻名的石锅鱼、铜锅鱼、铜锅饭。他把父母也接回到村里住,平日里帮忙打个下手。

开业期间刚好是国庆假期,来抚仙湖旅游的游客很多,杨刚店里每天能来十几二十桌,营业收入多元。

年,疫情袭来,游客少了,杨刚店里的生意惨淡不少。好在他坚持了下来,花时间改进菜品质量。

刚过去的春节,杨刚本不抱多大希望,可没想到从大年初二开始,游客多起来,每天到店就餐的游客能坐多桌,这可忙坏了一家人,杨刚赶紧请了几名临时工帮忙,即便如此,仍忙得够呛。

大年初七后,就餐人数缓慢回落,但每天仍至少能坐三四十桌。杨刚大概算了算,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半个月时间,店里的营业收入超过10万元。

抚仙湖边的生态调蓄带。人民网虎遵会摄

抚仙湖畔的马房村。人民网虎遵会摄

发展与振兴: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乡村振兴正在路上

收入多了,杨刚去年花20万元换了新车。生态保护的步子同样不能落下,“生活污水排入管网,泔水由工作人员统一上门收,生活垃圾有分类垃圾桶……”杨刚细数着。

村里固定有9名保洁人员定时打扫卫生,“仙湖卫生”志愿服务队队员定时不定时去湖边捡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同时宣传保护抚仙湖的意义。

这几年,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我家有两亩地,种蔬菜的话,一年能有两万元左右收入,退耕后,两亩地每年只有元流转收入。可地里收入少了,日子比种地时好过了许多。”村民毛政清说。

为啥呢?

“地里的收入少了,可湖更清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喜欢来湖边看,我们这种世代种地的老农民,也能搞第三产业,吃‘旅游饭’。”毛政清说,自家儿媳妇就在村里一家民宿上班,月工资多元。

69岁的毛政清是土生土长的马房村村民,在他印象里,以前地里种蔬菜,需要大量化肥、农药,残留的化肥、农药随雨水流入抚仙湖,给抚仙湖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自年开始,政府引导下,村里所有土地退耕,用来发展荷藕、蓝莓等生态产业,湖边还建起了生态调蓄带。

春日漫步抚仙湖边,空气清新,翠色欲滴,花香宜人。经过数年建设,就在前不久,澄江抚仙湖湿地荣膺“国字号”殊荣,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不止马房村,近年来,澄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振兴为突破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旨在走一条具有澄江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而在马房村,乡村振兴的雏形已现。

(责编:徐前、朱红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