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本期的《病房故事会》。
年1月8日,在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医院顺利通过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评审,并被评为“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二级优秀单位”。难以想象,呼吸科年才独立成科。
.年,宜良县人医院的战略联盟合作,医院李医院院长。五年时间中,医院实现门诊量、住院病人等连续性增长。
呼吸科6年实现大变样
医院是云南省率先通过的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成绩的取得并非易事,用呼吸科主任张钟元的话说:“呼吸科近年的发展经历了一名新晋体育生打破全省纪录的不易和刻苦。”张钟元说。
年,呼吸科从内科分离,单独成科。新建的科室,9名医生眼睁睁看着慢阻肺病人转走的现实。“条件达不到,没办法治疗,病人对我们也不信任。”除了慢阻肺病人,肺癌病人、需要做支气管镜的病人都纷纷转走,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还给病人造成诸多不便。
从留住慢阻肺病人开始,呼吸科开始新的创业,张钟元带领科室其他8名医生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医院呼吸科专家的言传身教、到医院进修、医院进修……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套关于慢阻肺治疗的标准化流程逐渐建立。
从病人不愿意到呼吸科住院,到慢阻肺病人转诊率几近为零,呼吸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蜕变。“不会的就问,能学的就学,病人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去学。”张钟元说。
“和在昆明住院相比,我在宜良住院,大概能节省20%的费用。而且还不用来回跑,子女们也放心很多。”28日,在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周师傅说。
留住了慢阻肺的病人,呼吸科并不满足。近几年,张钟元发现,有些病人因为做不了支气管镜转走。张钟元带领科室上下开始研究,一套电子支气管镜很快引进。年—年,呼吸科已完成例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科室还没有ICU,希望在未来几年,我们能把这些技术都学回来,让肺癌患者在宜良县就能完成治疗。进一步降低转诊率。”张钟元说。
在过去三年里,呼吸科的80张病床满负荷运行;未来三年,呼吸科也将迎来新挑战,但围绕降低转诊率的努力将继续进行。
五大中心建立赢得患者信任
3月28日,宜良降下今年的第一场春雨。有人也把医院近5年发展比喻成雨后春笋。
28日,医院急诊科一台血液灌流机摆放在急诊科里,降低转诊率、让患者满意在这里也成硬核要求。
再过几个月,野生菌一上市,这台机器就会发挥它强大的解毒作用。急诊科主任杨树全介绍,这台机器从年引进后,很多野生菌中毒、农药中毒的患者再也不用转到昆明治疗。与此同时,医院战略联盟合作形成后,急诊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理念的变化,之前急诊科只作为病人的中转站,病人来了后,就被分配到相应的科室。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科室的技术不断加强,以前病人插管要等麻醉科来,现在我们自己就可以了。”杨树全说。与此同时,对心梗、脑出血抢救知识的学习,也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
降低转诊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各个科室软硬件都在发生巨变。
在医院的帮助下,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宜良县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宜良县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的硕果累累,让医院成为宜医院。
医院院长李祎介绍,年和年医院门诊诊疗人次分别为从增加到。出院人次分别为和。“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医院的越来越有信心了,他们对我们的越信任,我们干劲就越足。”
医院二期建设如火如荼
患者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技术。针对宜良血透病人转至昆明血透的情况,医院内分泌科从年就开始增加血透机,医院已拥有14台血透机。开通早、中、晚三班为患者服务。内分泌科主任段春艳介绍,除了硬件不断增加,医护人员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双泵透析滤过等技术让患者不用出宜医院专家的服务。年——年,在内分泌科血液透析人次分别为、、、。
在走访中,医护人员经常说到一个词,就是“手把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江鸿波介绍,年,神经内科独立成科之前,脑梗病人和大部分脑出血病人都转到昆明治疗。这部分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如果出现颠簸,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让转诊的事情不再发生,医院专家手把手教会神经内科的医生们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和脑血管造影等技术。“病人不用转出去,我心里很开心。”江鸿波说。
李祎介绍,医院在五年时间中派出多(人)次的专家手把手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医生,院长李汝红教授也曾数次亲自上阵,带教高难度普外科手术;同时,昆明市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丁云川教授、肿瘤科主任张培先教授、普外主任陈宦君教授、皮肤性病科主任曹兰教授、肾脏内科副主任陈浩教授、心血管内科杨栋主任医师6个专家工作站落户医院。与此同时,在医院二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在医院以北的25.32亩土地上拟建1幢3层的感染性疾病科楼、1幢9层的急救中心楼(含消毒供应中心),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投资预计2.8亿元。预计年医院二期已经拔地而起,今后将为更多的宜良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评论:千好万好不如转诊率降低
3月28日,在医院采访的过程中,每一个医生都在回忆几年前转诊率高时的无奈。“心里不是滋味。”有一名科主任说,转诊率高,不仅说明医院,他们宁愿多花钱、多医院治疗。“这种现实很打脸”。有的医生看见同村人来看病,悄悄把乡亲拉到一边说,你还是走吧。
怎么办?面对现实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位科室一把手都没有退缩。在医院的强力支持下,他们开始了对自我和科室的再造。有的专家看门诊发现不得不送病人去昆明做检查,就努力学习检查技术;有的医生抓住每一次进修的机会;有的科室一到病人住院淡季,就尽量派出更多的人学习,6个月的学习时间,最多能学习三项技术回来。
说“你还是走吧”的医生在五年后说,“你来,我能治,我治不好,我能请医院的专家甚至全国的专家。”这份信心来之不易,也让医院的转诊率年年降低。千好万好,不如转诊率低,这离不开医联体的强大支持。给医院信心、给医生信心、才能给患者信心。
千好万好不如转诊率低,为什么病人会转诊?这背医院审慎地思考。
昆明日报记者侯玉才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