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团结誓词碑整个剽牛盟誓的过程中,佤族的杰出代表——拉勐表现突出,他不仅是“剽牛盟誓”的积极响应者,也是执枪剽牛者。一个人口较少、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样重大活动中,采用其传统盟誓方法来实现民族团结?拉勐为何能够成为这一民族的代表?更何况,进入“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主席团的成员中,佤族代表也只有来自沧源的赵老大(又称赵布金)和肖子生、来自班洪的高寿康、来自澜沧的拉勐和来自未定界地区的麻哈远等五人,仅占主席团成员总数的10.4%,人员数量不及傣族、哈尼族等其他民族。从剽牛盟誓的地点选择来看,普洱也并非佤族聚集地,整个普洱县就没有单一的佤族村寨,散居的佤族人口数量也很少。可是,正如《走出佤山到北京》的作者、签字代表肖子生指出:从“普洱区第一次民族代表会”的召开到剽牛盟誓、签字仪式的结束,佤族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不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于加深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理解,难于提高对“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认识。
首先,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对西南边疆的影响力较大。佤族是古代百濮支系的后裔,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唐朝时期,史籍出现了关于佤族的记载。此后,不管名称如何变化,佤族始终作为组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一,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长江流域居民的后裔,濮人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联系过程中,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尤其是确立了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无论何时何地,佤族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中华民族的后裔;认为自己与其他民族同宗同源,是同一个母亲的后代。
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自觉、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国家、民族排忧解难。早在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带遭遇倭寇侵扰的时候,佤族就和其他民族联合起来,组成武装力量,从西南边陲前往东南沿海,准备参与抗倭行动。只不过队伍才到湖南,就得知了抗倭胜利的消息。于是,佤族战士和其他民族就定居下来,在当地通婚生子,繁衍生息的同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就是现今湖南省存在佤族乡的由来。近代以来,佤族地区也遭到了殖民者的践踏,受到入侵者的凌辱,以英国为首的殖民者,不断伺机侵占佤族区域,掠夺财富。年,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班洪地区的佤族民众联合其他各族,发表了著名的《告祖国同胞书》,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英军入侵,最终打败了侵略者,这就是著名的“班洪事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逼阿佤山,阿佤山的大小头人与内地爱国武装结成联盟,组建佤山游击队,抗击日军入侵,并在洒亮渡、解登等地打败日军进犯,收复了一度被日军占领的失地。佤族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佤山及周边的各民族,生活在佤山及周边的各民族从内心敬佩佤族的义举,尊重佤族保家卫国的决心,崇敬佤族以身殉国的行为。所以,在历次抗击外来入侵及殖民活动中,各民族与佤族一起,拿起武器,自带粮草,加入到中华民族的军队行列中。有着如此厚重的价值观念作底蕴,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作基础,在讨论促进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宁,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及稍后的剽牛盟誓过程中,对涉及到佤族传统的提议和意见,自然也就为代表更重视。
其次,拉勐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认可。第一、拉勐是“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主席团的年纪最大者,同时也是年赴京观礼团普洱区代表中的年纪最大者,时年65岁。而且在得知李保的提议之后,拉勐也表示:“喝鸡血酒,对天发誓我自己心中是愿意的,但不知天意如何?”并提出:用大石头把咒语(誓词)镌刻在上面,表示各民族海枯石烂不变心,以此表示对李保提议的赞同。
第二、拉勐在佤山地区享有较高威望。拉勐是西盟县中课乡班箐村头人,与主席团中的其他4名佤族代表相比较,拉勐敢想敢做,敢说敢为,率性而为;他通晓文化传统,了解习惯法规,在民族内部行事正直,具有很强的诚信意识。早年发家被孟连土司封为拉勐,逐渐树立了在佤山的政治威望和社会地位。年,拉勐率军参与了反击外来反动势力对中课的进攻,显示了拉勐注重民族内部团结的精神。同时,拉勐还重视民族之间的联系,其交往范围包括了汉、拉祜、傈僳、哈尼在内的不同民族,因而拉勐是佤山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上层人物。选择拉勐作为执枪剽牛者,具有代表性的作用。
第三、拉勐在赴京观礼团中,具有一定的威信,这对后来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主席团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执枪剽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普洱赴京观礼团成员是“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的当然代表,成员主要是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开明绅士,拉勐自然当选。但在组建普洱赴京观礼团的时候,由于长期受到蒙蔽,拉勐及少数民族头人对新中国并不了解,心存疑虑。在昆明集中时,拉勐带着生离死别的心情,凄然泪下。但到达北京的当晚,拉勐等5名代表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宴请,亲切的交谈缓解了拉勐的紧张情绪。在北京期间,拉勐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沿途安排的参观,拉勐一行也受到热烈欢迎。在重庆,西南民族代表团团长王维舟送给拉勐一支手枪和50发子弹,希望拉勐发挥民族头人的优势,在革除落后陋习,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自己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信任,不拘一格的希望,率真坦诚的交流,使拉勐感受到暖暖的情意,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滋味。
受到激励的拉勐,表示今后要改变不良传统,加强各民族的团结;搞好生产,做到“有饭吃,有衣穿”。正是拉勐的思想转变,影响了佤族社会观。这一变化实际上也体现出普洱各民族的心声,李保就表示,我们“祖祖辈辈不被看作人,没见过大官,没上过大桌子吃饭。现在我们能到北京拜见各族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还参观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祖祖辈辈没见过的东西我们见过了,没吃过的东西我们吃过了,我们回去一定要把亲身经历告诉家乡的老百姓,让阿佤山的人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把家乡建设好”。(作者:杨洪系普洱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