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来到抚仙湖畔的澄江,都会有新的收获。

在这个“山、水、人、文”浑然一体的和谐之地,每一次探访都有不同的惊喜。这里拥有世界深蓝湖区——抚仙湖,这里拥有地球生命起源——澄江化石地,这里拥有古滇文化印迹——古滇国发源地……

抚仙湖的清清湖水,滋润了属于半干旱地区的滇中大地。这里,成了各族儿女繁衍生息、共同发展的幸福之地。

澄江市地处云南中部,位于滇中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核心区域,辖4镇2街道47村(社区)个村(居)民小组,境内有汉、回、彝、苗等世居民族,共18.09万人口,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83%。

新时代,生活在这一湖碧水边的人们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绿水青山间绽开了鲜艳的“石榴红”,成为最美的景致。

共护美丽绿水青山

澄江抚仙湖是全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蓄水量.2亿立方米,是世界级深蓝湖区。

澄江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满足各族群众对健康、教育、生态等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涵和发展方向,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澄江市坚持把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环节,集中精力打好抚仙湖保护治理攻坚战。“十三五”以来投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高位推动“七个一次性”工程,抚仙湖保护治理全面转向标本兼治、系统治理阶段,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空气优良率保持99%以上。澄江市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致力做强经济,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人均GDP跃升玉溪市第2位,位居全省第13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元增至年的元、元。

在抚仙湖保护治理工作中,3万余名沿湖群众牺牲短期利益搬离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山区各族群众积极支持退耕还林,完成13万亩“森林抚仙湖”建设;坝区群众主动将常年种植蔬菜的5.8万亩坝区耕地全部用于休耕轮作,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辖区个村(居)民小组截污治污实现全覆盖;户畜禽规模养殖户、亩库坝塘水产养殖全部退出抚仙湖径流区;38户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各族人民共识和行动。

共建共有精神家园

澄江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坚持共守文化自信,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文化建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全过程。

当地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通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线上线下多层宣讲、编印宣讲手册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市88所中小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坚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和光辉历史,特别是党领导澄江各族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的发展历程、成就和经验,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澄江还通过搭建弘扬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平台,以优秀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持续举办具有澄江特色的火把节、傩戏文化节、铜锅美食节、荷花节、高香节、立夏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大联欢、大聚会、大交流、大团结。坚持以传统文化为主轴,加强狮子舞、太平花灯等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实施金莲山、学山遗址等文物古迹保护工程,推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澄江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称号。

共造“三个国际城市”

建成“三个国际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是澄江再攀高峰,开启新纪元的追求。为让这一目标行稳致远,澄江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始终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共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以联创共建助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把创建工作融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建立健全联创共建机制,推动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一同谋划、同步推进,在创建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理共鸣。

澄江市在工作实践中以“九进”创建活动深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将创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机结合,制度化常态化推进“九进”活动。进机关,突出示范表率,带动基层共创共建;进企业,突出帮带引导,压实企业社会责任;进社区,突出情感交融,切实解决老百姓烦心事、揪心事;进乡镇,突出团结实干,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进学校,突出校园文化,重点加强“”教育(即:“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六观”教育);进宗教活动场所,突出爱国和谐,引导信教群众端正教风,维护团结稳定;进医院,突出帮扶共建,采取便民措施,开展医疗帮扶;进家庭,突出互爱共荣,构建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和睦氛围;进景区,突出相融共享,推动“民族团结+产业发展”融合发展、成果共享。完善党组织领导、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助机制,以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为载体,构建“市镇互帮、镇村互帮、村组互帮、干群互帮”新型互帮互助模式。

澄江市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现在,澄江市共有5个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引领工程村组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单位,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8家单位被命名为玉溪市级示范单位(家庭)、教育基地。

“过去澄江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民族团结,现在推动澄江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族团结,将来开创澄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依然离不开民族团结,惟有团结,才能和谐稳定,才能产生凝聚力、形成战斗力、创造生产力。”这句话已经成为澄江各族群众的共识。

澄江,在民族团结的丰厚土壤上蓬勃发展,这些年来,澄江市入选云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功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拟推荐为国家卫生城市,接受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化石地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抚仙湖的环湖路上一路疾驰,岸边青山环绕,窗外碧蓝的湖水,就仿佛镶嵌在群山中的一颗蓝宝石,色泽湛蓝,晶莹剔透,令人心醉。那一直清澈见底的抚仙湖,如一颗不染尘埃的初心,将最美好的事物,都收藏于心底,将与湖边绽放的“石榴红”,永世相依。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龙兴刚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