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历史十分久远,至今超过年。佤族最早发源于云南中部,滇池曾是佤族先民最早的活动舞台之一。几经迁徙,定居在如今临沧县附近的广大地域。佤族总人口在年只有40多万,别看数量不大,却始终是坚定的爱国力量,在屡次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佤”在佤语言里指的是“门”的意思。在佤族史诗“司岗里”中,佤族是第一个从“人类之门”走出来的民族,其他民族和动植物都是跟着佤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佤族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也源远流长,在佤族的古老传说中,美丽的滇池和昆明坝都是佤族输给汉族的。在神灵的指点下,佤族先民从阿佤山迁到滇池。可时间一长,大部分先民们思念家乡回到阿佤山,只留下几个男人在那里守着。
后来这几个男人和汉族妇女相恋,遭到妇女族人的反对而被惩罚,佤族男人们什么东西也没有,只好把滇池和昆明坝给了人家。现在佤族仍称滇池为“输给人家的湖”、称昆明坝为“输给人家的坝子”。佤族先民对祖国西南边疆的开发是具有很大贡献的。
在佤族历史上,有两位汉人对其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一位是诸葛亮丞相,另一位是李定国。
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不仅没有象以往的征服者一样大肆杀戮,反而把先进的农耕技术教给南中的少数民族,使他们摆脱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仁者无敌。因此,在佤族传说中,他们同样受到了诸葛丞相的恩惠,并与诸葛亮约定,为汉朝看守南大门。多年至今,佤族从未忘却过这个约定。
李定国原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义子,后来成为南明永历朝的抗清名将,因“两蹶名王”,击毙清军两个亲王而闻名天下。李定国长期驻守云南,与佤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曾假借永历帝之命封班洪王等佤族头人为王。
民间传言,李定国派人特制了一个金葫芦送给班老王。在佤族文化传统中,人生于葫芦,所以葫芦,还有木鼓都是圣物。李定国送金葫芦,大大加深了他和佤族的感情,可见他对佤族文化是十分了解的。
在年的“班洪抗英”事件,英军企图侵占佤族的炉房银厂,班洪王胡忠汉联合佤族的十七位头人们发布声明,表示自己数代人都服汉朝,绝不背汉朝。他们所说的汉朝应当就是指李定国时的南明。在李定国的影响下,“汉人既入班洪者众,流风遗泽,影响于班洪土人之开化者甚大。经英人利诱威速之不愿降英者,其心里之建树,即根源于此”。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先占缅甸后侵云南,佤族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当时的缅云师范校长、边地作家彭桂萼创作的校歌就有“祖国遭苦难,大家齐起救死亡……复兴民族,还我佤山”,激发了全校师生的抗日热情。
除了积极捐钱捐物支前外,佤族同袍还参加过著名的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和勐撒飞机场的修建,出动数万人按时完成了修建工程。更重要的是,佤族同袍先后成为了“耿沧支队”、“阿佤山人民自卫总队”、“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区特区自卫队”、“班洪自卫大队”等多支抗日武装,总人数近万,消灭了上千日伪军。佤族游击队还利用自己熟悉山林,擅长爬山的特长,侦察日军动向,为正规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在这些抗日游击队中,江枕石、李晓林、尹溯涛等人团结佤族群众,成为阿佤山人民自卫总队,最多时达到余人,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配合正规军共同打击日军,取得了正面作战“新地方战役”的胜利。
在历次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佤族一直坚定地站在汉族政权一边,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信守了二千年前他们对诸葛丞相的诺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