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网
一个曾经靠种菜打渔为生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为农旅融合的示范村,它成功的秘诀何在?近日,“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采风团来到云南省玉溪市右所镇吉花社区马房村一探究竟,作家们欣喜地看到这个抚仙湖北岸的小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荷花迎客怒放,村落道路焕然一新,村居古色古香。
记者在村中看到,马房村依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军马文化、农耕文化、渔文化和水文化等文化内核,扶持竹编、木雕、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传承发展,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充分展示当地历史沿革、村庄变迁、风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果,传承乡村记忆,留下浓浓乡愁。
“这个村的转变令人感慨,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出现在面前,值得作家好好去观察,并转换为笔下的乡村振兴新题材。”《长篇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宋嵩说。
“曾经的马房村不是这个样子!”村里的老人闫大爷告诉记者,马房村位于抚仙湖正北岸,元末梁王择此地建营屯马而得名。村民几百年来靠海而居,种地打鱼曾是主业。后来为了保护抚仙湖,村民流转了土地,户人搬迁到了县城安置房里居住。
剩下的人将改善马房村人居环境、马房村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搭建人才驿站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反哺家乡,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形成能人带动、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马房村开始建设村史馆,记录马房村的过去。在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军马文化、农耕文化及渔文化、水文化等内涵丰富的马房村文旅文化内核,也以此打造了马房村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同时,组建道德评议委员会,选树文明家庭、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最美家庭等19名典型模范,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马房村日常生活点滴。以马房村彝族绣娘为主,辅助带动松元、华光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绣娘,深入开展“醉美彝绣”培训等民俗文化传承服务活动,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交流碰撞、交相辉映。
村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周边土地规模种植荷藕亩、蓝莓50亩,与周边悦莲、青禾、水生植物研究所等农业庄园交相辉映,结合全市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马房村区位优势特点,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形成以民俗、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村里按照“绿色低碳”的思路,构建田园、庄园、研究所、湿地、调蓄带五位相融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打通环村东西通道,全面实现雨污分流等,人居环境实现彻底蝶变,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环境福利,马房村成为澄江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离抚仙湖北岸最近、受益较大的幸福村、示范村。
云南网记者赵岗秦明豫夏方海实习生何梓葳李秋雪王笑魏进兰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