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条板凳,几杯热茶,围着火塘而坐,人们谈生活、说变化。火塘边的话题,有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也有影响着家乡发展的长远谋划。四四方方的火塘,承载了云南人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火塘热了,人心也就暖了。云报客户端在两会期间策划推出“云端火塘会”,以“百姓问、代表议、专家谈”的方式连线会场内外,围绕云南发展、民生福祉等问题,邀请代表委员、基层群众、专家学者,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本期话题:盘龙江与抚仙湖的“变形记”
今年1月1号起,盘龙江游船正式复航,近距离感受盘龙江魅力,市民也重拾起了老昆明“水城记忆”,体味到浓浓渔火乡愁,这是云岭大地努力谱写“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中国云南篇章的一个缩影。
夜游盘龙江
云南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也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载着多民族生机永续的美丽乡愁。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绿意盎然的乡愁答卷。
百姓声音:25年坚守只为一江清水
李春伟是“老昆明”,他的童年记忆中,盘龙江是清澈美丽的,“洗菜、喝水都直接从江里面打水起来”。年,李春伟正式从路面环卫调任通济码头,负责盘龙江面上的垃圾和水草清理工作。
盘龙江是昆明的母亲河,也是进入滇池的最大河道,曾经是昆明市的重要运输通道。20世纪80年代末,盘龙江污染严重,水质下降,迫于无奈,盘龙江不得不停运。“江里面最脏的时候,每天可以打捞腐烂的水草、白色垃圾等近10吨,简直像一条‘垃圾河’。”李春伟说,当时每天闻着河水的腥臭味,作为从小在盘龙江边长大的人心里是很难受的。
李春伟在江上搜寻垃圾
从巡津街到霖雨桥,绵延10公里,李春伟每天至少往返4次,用一柄镰刀、一把长钩、一张网兜、一艘小船,默默守护了盘龙江25年。盘龙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昆明市人居环境的优劣,同时也与滇池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昆明加大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盘龙江水质逐年向好。李春伟说,现在盘龙江上的垃圾清理工作已经从大面积打捞变成了现在的规范化精细管理,每日平均垃圾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水质肉眼可见已经恢复到了曾经清澈见底的模样,甚至能看到有些老人像小时候一样又到江里游泳了”。
“我的工作虽然很小,但这两年看到盘龙江越来越有原来的样子,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为绿水青山出了一点力。”谈到未来,李春伟最大的愿望是市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人人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清澈。
代表访谈:守护乡愁克服“阵痛”迎来发展新机遇
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才能重温乡愁,与李春伟感同身受的人,还有同样在青山绿水中守护乡愁的省人大代表、澄江市龙街街道广龙社区龙王庙小组居民小组长李艳兰。
去年6月,来自澄江县龙街街道广龙社区龙王庙村民小组的基层代表李艳兰与乡亲们回迁故土。如今的广龙片区,曾临湖而建的农房被错落有致的小池塘、小山丘和成片的薰衣草、美人蕉等花卉和高大的树木替代,成为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距离抚仙湖1公里左右的广龙小镇上青石板路连接着统一样式的大砖房,做好了雨污分流的道路显得十分干净,“以前污水不分流,直接通过门前沟流进湖里。”李艳兰代表介绍,小时候抚仙湖里的抗浪鱼随处可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污染慢慢多起来,抗浪鱼甚至逐渐绝迹。
广龙社区新房。受访者供图
为守护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十三五”期间,玉溪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根治污染隐患:《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修正实施;累计投入资金余亿元,抚仙湖保护治理全面转向标本兼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完成一级核心区2.8万人生态移民搬迁,全面退出38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至今,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是我国目前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
“抚仙湖是我们的母亲湖,保护好生态环境,村民的致富路才能一直走下去,这需要大家都把保护好母亲湖当做是自己的责任。”李艳兰代表说,生态搬迁之前,沿湖的村民都以传统的农业种植、打渔为生,可以说抚仙湖是大家生存的根本,为了保护抚仙湖减少面源污染,启动了3.2万人的搬迁,搬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不舍,但为了配合抚仙湖保护工作,大家一致支持政府的决定。现在,李艳兰身边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或是转向从事餐饮、住宿、生态农业等行业,收入比原来提高不少,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生态环境变好了,村民们也吃起了‘生态饭’,保护湖水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在不断探索中得以破解”。
专家跟评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年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一个是对云南的要求,一个是“立足”云南向世界发出的倡导和主张,这都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云南的极端重要性。
云南作为生物资源大省,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多样性和天然生态禀赋。我们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住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作者: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蓝增全
云报客户端出品
策划:谢炜
统筹:黄佳伦张海燕
云报客户端记者:陆橙黄芳赵婷婷郑海燕张明磊
视频编辑:邢路扬石瑛
美编:吕天翔张俊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