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蒜免耕的栽培技术,以及青蒜的栽培技术。大蒜免耕栽培技术,免耕就是在一定时期不耕翻土壤进行作物栽培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农业的倡导者提出的。人与自然合作而不是掠夺自然,人类对自然不宜干预过多,在对待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上与其考虑做什么?不如考虑一下不做什么?免耕法的特点就是借助植物的根系穿插和微生物、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自然耕作。免耕的优点,①不违农时,充分利用地力,一些水稻收得晚的地区或阴雨连绵的季节,要等水稻收后,土壤宜耕时翻犁,往往会贻误农时,造成生产损失。免耕可以按时播种。②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免耕可以省去人工、畜力或机械耕翻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③保蓄土壤水分,促进蒜苗早生快发。前作及土壤的选择,①前作最好选择水稻、烤烟、蔬菜等作物。②土壤应选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黏壤土,避免胶泥土。③选择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避免排水不良的低湿地。栽培技术,生产规程可按下列程序,以水稻田为例:开沟排水-收割水稻-画线作畦-点播种蒜-施肥-挖沟碎土-提土覆盖。(1)开沟排水水稻成熟收割前一周,先开边沟排出田水,也可以不开边沟直接排水。(2)收割水稻,收割水稻有的地区边收边打,有的地区收割后要晾晒数日才脱粒。收割时稻茬尽量留低一些,如果留得太高,点种时还要割桩灭茬,费工费时。也可以用小型圆盘耙打一道,耙一道去除稻茬再点播。(3)画线作畦,根据地下水位高低及栽培习惯确定畦面大小、沟的深宽。一般畦宽1.5~2米、沟宽30厘米、深40厘米左右。由两人按尺寸拉好线,一人用石灰、灶灰或普钙撒在沟线上做记号。也有的用铁铲或镰刀作开沟工具,用一根绳子拴着木柄、刀、铲插入画线起点,一人朝前拖拉,切出沟痕,以便点种时不致错乱。(4)点播蒜种,当土壤适宜、不硬不稀时,直接按密植度点播,也有的在稻茬脚点一粒、两从谷茬间再点一粒,如果土壤较硬,可用一小木桩,右手用来打孔,左手用来丢种,使播种作业完成。(5)施肥,要以有机肥料为主要,以复合肥料为次要,以基肥为主要,以追肥为次要的为原则。每亩施用腐熟的厩肥或土杂肥~千克,均匀施于哇面,结块的要撕开以免影响出苗,复合肥30-40千克作底肥。(6)覆盖,一是盖土,即将事先划好的沟线内的土挖起细碎,边挖边提,覆盖畦面肥料及蒜种,覆盖要求厚薄一致。二是盖稻草:既可弥补盖土不严,种、肥外露的缺陷,又能保温保湿,还能防止杂草滋生。(7)田间管理,免耕栽培法,一般不须浇水即可出苗,出苗以后按常规栽培方法进行肥水管理。由于底肥充足,地面覆盖减少了肥料流失,水分蒸发,和常规栽培相比减少了追肥和灌水的次数,还节省了除草工,而且大蒜长势好、产量高。澄江县右所一农科员用免耕法连续三年稻、蒜双丰收,但2~3年后要进行耕翻一次。青蒜栽培技术,青蒜是以大蒜植株的叶片和假茎为产品的蔬菜,四季均可生产,但由于大蒜有休眠期,夏季一般很少栽培,主要是秋、冬、春三季。1.品种选择,有专作青蒜栽培的菜蒜如温江软叶子和通海的菜蒜,也可以选择休眠期短的紫皮蒜或白皮蒜作青蒜。2.蒜种处理,剥蒜皮去除底盖,按大小分级,大瓣蒜营养充足、蒜苗粗壮,但用种量大、成本高,小瓣蒜虽然用种量少,但蒜苗细弱、产量低。结合早熟栽培,小瓣蒜可作独蒜栽培用种,青蒜栽培以中等大小的蒜瓣为宜,将来蒜苗生长整齐、采收一致。蒜种选好后有条件的用箩筐或编织网袋放入冷库中在0-5℃的条件下处理20~30天即可打破休眠,提早出芽。没有冷库可用冷水浸泡12~24小时,涝出沥干水分,放在地下室或窑洞中,气温保持在10~15℃,湿度不低于85%,经20~30天大部分蒜瓣长出白根即可播种,在处理过程中要经常翻动蒜种,淋水加湿、保持通风。3.整地施肥作畦,和常规栽培一样,前作收后即时翻犁耙平,施足底肥,根据地下水位高低做成高畦或平哇,畦宽1.5~2米便于管理。4.播种,播种节令,早播可以提早上市、经济效益好,但越早播出苗期越长,最早可在6~7月份播,最好进行低温处理。其他的可分期从8~10月均可播种,陆续上市。青蒜早播雨季尚未结束,播种宜浅,2~3厘米即可,密度可在6厘米或5厘米,每亩15~20万苗,播后用稻草覆盖有利于遮阴降温防止土壤板结。5.田间管理,播种后土壤潮润一般不须灌水即可出苗,以后视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适时灌水或排水。齐苗以后追2~3次清粪水或速效化肥,苗期要注意蚜虫和蓟马的危害,但在采收前25天禁止追肥和喷药。6.采收,一般播种后50~70天即可陆续采收,青蒜没有严格的采收标准,但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茎叶老化,可食率低,品质差,以5~7叶采收较好。青蒜一般都是一次性连根拔起,洗净销售,但葱、韭、蒜的再生能力强,也可以割茬收,第一次割后加强肥水管理,促其生长可再割1~2次,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蒜农收入。本篇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3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36.html